(上接第一版)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市新(改、扩)建、改善办园条件公办园142所,累计认定普惠性民办园286所,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6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2%,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百姓看得见、得实惠的有效民生供给得以保障。
“小课后”解决“大民生”
日前,在新华区车站小学的课后服务活动中,快板兴趣小组的学生正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打快板。教师们延长工作时间,为孩子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学“延时放学”消除了家长下班和孩子放学的“时间差”。
破解“三点半”难题,始于2019年启动的小学生课后服务工程。桑金书在工作中努力将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小课后”解决“大民生”教育惠民新模式,确定了“公益导向、免费提供,市区两级财政负担服务经费”的原则。
“我们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小学推行课后服务的基础上,还将范围拓展至全市小学阶段家长不能按时接送的全体在校学生,实现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公办民办小学全覆盖、城镇乡村小学全覆盖。”桑金书说,全市1742所小学(含教学点)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受益学生达到39.2万人。同时,精心打造“活菜单”,推行“按需求、多元化、分时段”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供学生和家长灵活选择。如今,桑金书依然带领大家探索完善课后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参与积极性。
校长交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019年起,市教育局掀起了一场推进主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大变革。按照局党组要求,桑金书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规范小升初招生秩序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上。本着严谨划定招生片区、科学核定招生计划、规范组织招生报名的原则,他认真制定了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通过各类媒体公开发布,作为一条纪律严格执行,彻底消除了主城区初中学校起始年级大班额。
作为招生秩序的延伸,市教育局在中心城区实施了“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做优新建校、加强校长交流。“以市十六中为例,2019年秋季开学起他们与市十四中实行联合办学,十六中成为‘十四中东校区’。由十四中派出最优秀的副校长任十六中校长,并引入十四中优秀管理团队和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使十六中的教学水平基本达到十四中水平,满足东部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桑金书介绍,他们积极建设沧州市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均得到良好的教育。
桑金书说,他要把最大的热情投入钟爱的教育事业,让孩子们都能拥抱最美好的校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