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王 鲜 回春建
12月19日下午1时,72岁的宫业胜走出了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场,经过4个小时的考试,老人略显疲惫。自今年10月顺利通过客观题考试后,老人一直在积极备考主观题考试。“国家提倡法治社会建设,我虽然退休了,但还能为法治社会建设做点事。如果能顺利通过法考,我想成为一名律师,哪怕只做做咨询也好,我要为法治建设、弘扬正义出份力!”宫业胜笑着说。
宫业胜是一名大学退休教授,以前在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学,曾担任过系党委书记。2009年退休后,他抱着发挥余热、为社会作点贡献的想法,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调解工作更能直接与群众接触,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于是转行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在运河区人民法院从事诉前工作。不论是陪审员还是调解员,宫业胜发现都与自己之前从事的文学研究大相径庭,用到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在调解过程中,他逐渐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成为“法律明白人”,可面对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型矛盾问题,宫业胜觉得自己掌握得知识还不够,于是决定报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被称为“天下第一考”,涉及18个科目,考试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72岁的宫业胜来说,无疑面临着智力、体力和意志力的极度考验。为了备考,他每天早5时就起床学习,上午、下午固定学习3小时。不仅自学,他还在网上报了一个辅导班,每天网课的内容都要反复听、反复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客观题考试中,宫业胜沉着应答,最终以189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