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自称拍摄于1930年代初期的沧州乡村影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备受市民关注和热议。似曾相识的沧州风貌,若隐若现的口音、腔调,不仅再现了百年前的真实场景,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儿时回忆。
透过这段珍贵的影像,运河景致、民俗遗韵、风土人情再一次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再现运河往事
视频开始的前半分钟,镜头始终在乡村的房屋前摇移。一幢幢错落的土坯房,高矮不一,几乎家家门前都堆着麦子垛。几个身着薄衫的男子正在聊天说笑;旁边,躺着一头悠闲自在的牛。
然后,拍摄者来到了宽阔的麦场。打成捆儿的麦子沿着麦场四周,堆成一座座小山,还有的已经碾轧完毕。人们谈笑风生,场上人头攒动,似乎在分享着收获的喜悦。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人们的说话声,腔调正像沧州一带的口音。
耙地、打场、筛粮、牛车……农忙时的种种情景,吸引着拍摄者前往。
镜头下,还有锯木头的男子,拉着石碾子轧场的毛驴,村民拉着牛犁地等等,犬吠、拉车、叫卖声不绝于耳。
镜头一转,来到了运河边。辽阔的河面上,一艘木船擎起高高的白帆,几个身穿长袍的男子手持长桨,奋力划船。忽而,一艘货运船驶来,船上满载着货物,速度很快。影像中,还能听到奔腾的运河水声。
随后,作者将镜头对准了两个“打水”的男子。只见两个强壮的男人拉动一个类似篓子的器具,篓子像是柳条编织而成、固定在一条绳索上,两个男子一齐拉动绳索,用统一的摇晃动作,将篓子里的水投进后面。一遍遍重复打水,动作看起来很娴熟。同样是这样“打水”,随后出场的两位男子将水投进身后的水池中,“哗哗哗”的水流声音清晰可辨。
这些熟悉的画面,将人们的记忆瞬间拉回到上个世纪,渡船、码头、货轮,河边奔忙、劳作的人们……运河往事,再次浮现。
似曾相识的影像
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来源于一位网络视频博主,他在视频开头介绍了这段视频的来历:“这是拍摄于1930年代初期河北沧州乡村的罕见影像,由当时伦敦退休教师克莱博士来中国时所拍摄;同行的,还有克莱的女儿,一名医学传教士。根据1933年的《沧州志》和创刊于1887年上海的《博医会报》记载,光绪二十二年开始,陆续有伦敦传教士协会的人员来到沧州,还建立了一家名为‘英国耶稣教沧州施医院’的教会医院,后重建并更名为沧州罗伯茨纪念医院。而克莱的这次沧州之行拍摄的这段并不专业的影像,和当时流行摄录城市、景点、时事等不同,其专一记录下了当时沧州的乡村及百姓忙农务的场景,让后人能用更生动的方式,了解那个年代的沧州乡村日常。”
他的这段视频从何而来?视频拍摄地到底是不是沧州?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影像仿佛似曾相识。
2020年初,一本名为《运河人家》的书走进沧州人的视野。这本由英国人写于一百年前的小书,在沧州引发强烈关注。从译作,到探秘一般地回溯挖掘原著,建群、开研讨会,大家在蛛丝马迹里寻找答案。在本报的持续关注下,先后刊发了多篇报道,从地理位置、民俗民风、标志性建筑、博施医院等多条线索出发,最终确定书中所描写的城市就是沧州。书中发生的很多故事就在博施医院旧址,与博施医院历史相互印证。这次探秘对研究运河文化、沧州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今,博施医院旧址上,建起了博施博物馆。这段影像也吸引了馆主于龙华的关注。他说,视频里的很多画面与《运河人家》书中的照片如出一辙,如锯木头的男子,运河边“打水”的场景,就连运河里的船只都与书中的十分相似。
按照视频里所说的医院,可能就是当年的博施医院,但于龙华翻阅了博施医院的史料,并未发现有关“克莱”博士以及他女儿的相关记载。
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虽然这段视频有些模糊、晃动,但还是唤起了沧州人的记忆。
有网友说,和他记忆中的农村老家一模一样,影像里那些农活,生长在农村的人都干过;有网友说,百年前的沧州口音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让人倍感亲切;还有的网友猜测,这大概是关于沧州最早的一段影像记录,近百年前的沧州,风土人情、乡村风貌、运河往事,就在这一帧帧影像中复活。
还有的网友持怀疑态度,说运河岸边的许多乡村都有这种情景,不能仅凭视频博主的介绍就断定是沧州。
关于这段视频的讨论仍在继续。期待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继续挖掘视频中的元素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