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4日
第06版:06

交河镇政府大院 留住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寇洪莹

交河革命纪念馆一角

当万物凋零,城市褪去了色彩,泊头交河镇政府大院却在寒冬里,闪现着亮丽的“红”:这“红”是老建筑物的粉刷一新,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映照。

从2020年开始,镇政府大院就热闹起来。交河革命纪念馆在这里落成,严肃的政府大院更加接地气。耋耄老人,稚童学子,自由行走在大院里,去了解交河的革命历史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篇章。大家发现,红色的因子一下子激活了老建筑的生命。

在大院西北处就是新建的交河革命纪念馆,如今已成为“泊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从1925年到1984年,交河的革命历程、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纪念馆里一一呈现。

“张隐韬打响交河反抗压迫第一枪”“第一任县委书记叶宗汉投身辽沈战役”……讲解员认真讲解着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庄重的氛围、红色的历史,让参观者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这一刻点燃。

革命纪念馆以时间为轴线,以中国共产党在交河活动的历史为脉络,分为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大篇章。交河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馆内整体风格也与此呼应。大面积的红色基调,大气庄重。4个展柜并作一排,展示着当年曾用过的器具、办过的报纸和读过的书籍,党徽、国徽交相辉映,照耀着那些曾经逝去的英雄烈士。

1925年,共产党员张隐韬在交河县泊镇发动群众,组建起一支12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打响了交河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推翻旧世界的第一枪。1926年,津南特委委员刘格平到直隶九师,发展了交河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从此,九师成为津南革命的策源地,吴建华领导建立交河县委,叶宗汉任书记。

“七七事变”后,交河涌现出黄立荣、刘剑鸣等一批抗日英烈。在对敌斗争最残酷的时候,在大赵庄村建立献交县政府,大赵庄村也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被誉为华北“小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交河人民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广大贫苦农民真正翻身得解放,齐心协力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

走进政府大院,五星红旗在门楣上方飘扬,两根红色圆柱挺拔而立,中间门头是“为人民服务”,两侧白墙上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传标语。穿过门楼,74间办公用平房见证着历史变迁,历经着沧桑岁月。“门窗、花墙沿用了上世纪50年代的样式,为保持原貌,我们找了很久的手工艺人承接修复工作,窗棂的红漆是一点点调出来的。”副镇长孙君健说。

在院子东侧,已经多年停滞的小喷泉,经过一番维修,也正常运转起来,“哗哗”的流水声为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正对大院门楼的是一棵参天高耸的梧桐树,深受大家喜爱。由于当时种植期间,正逢全国学习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的热潮,所以这棵树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梧桐树历经风雨六十载,根越扎越深,枝干在政府大院蓬勃舒展。

以政府大院为核心画圆,周围是一片又一片的老建筑,房屋大多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如何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这些老建筑,以科学态度、绣花功夫做好保护利用的大文章,是交河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认真思考、细心实践的问题。

交河镇自宋熙宁六年立镇,交河驻地始终未曾变动。104国道和106国道自两翼通过,省级公路正港路贯通东西,县级公路东固路纵贯南北,这里曾被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河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这里有苏式建筑红星礼堂、瀛南书院、留犊亭、钟楼等文化遗迹。

从梳理这地块的历史文脉着手,交河明确了“原址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提出,在注重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文化和文艺元素活化利用,打造红色历史文化小镇。

交河革命纪念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打造红色文化小镇的系列举措,在穿越历史的老建筑前上演。老政府大院赋能,这是一个“建筑可阅读”的新故事: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打造最美红色大院,展现了泊头交河人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图景。

2022-01-04 本报记者 寇洪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494.html 1 交河镇政府大院 留住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