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1982年,元宵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她买来一套理发工具,凭着自己多年义务理发的技术,把这个活儿揽了下来,也与福利院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福利院有80多人,大多是残障人士或孤儿。谢清洁为他们理发时,有人又撕扯又打骂,撕坏了她好几条围裙。谢清洁愣是没有被吓跑,不论严冬还是酷暑,每隔四周的周末,都要到福利院来。
每次早上5点多,谢清洁就带着理发箱和几大袋水果、瓜子、糖果来看老人和孩子们,给大家都理完发才走,每次得备3把推子,推热一把换一把。
除了理发,谢清洁还帮福利院洗衣服、晒被子、打扫卫生。大年三十晚上,她都跟老人、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唠家常,30多年没和家人过过一个团圆年。
久而久之,谢清洁和这些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双目失明的王大娘临终前拉着谢清洁的手,嘴里不断念叨着想瞧瞧“好人”的模样;长期瘫痪在床的高大伯裤里拉尿,脏得没法靠近,谢清洁跪在床上为老人理完发,又把沾满屎尿的裤子洗干净、烤干给老人穿上,高大伯流着泪闭上了双眼;撕坏谢清洁围裙最多的“黑娃子”,也变得温顺、懂事,一次理发时,他突然抓住谢清洁的手,哭喊着:“妈妈、妈妈!”……
30多年的坚持,大家对谢清洁的称呼也从“谢阿姨”变成了“谢奶奶”。
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可不管谁有困难,她只要知道了都伸手帮一把,个人的钱垫进去了,丈夫的转业费垫进去了,女儿结婚的钱垫进去了,她一辈子捐了100万元
这些年,有困必帮、逢难必捐已成为谢清洁的习惯。
“87.8、93.5、96……100”,2021年4月,女儿黄梅在母亲谢清洁的日记本里看到这样一串数字。这串“密码”背后,隐藏着老人一个朴素的心愿。
日记本里清楚地记载着:1966年,邢台大地震,谢清洁毫不犹豫把两个月的工资50元和积攒的50斤粮票寄往灾区。这是她第一次捐款,从此一捐就是50多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她寄去150元钱和100斤粮票;1979年四川水灾,她把自己和老伴儿3个月的工资共300元寄给万州长滩镇……
1990年以后,谢清洁的工资收入逐渐提高,捐款也更多了。2008年南方雪灾,她捐款2000元;汶川大地震,她缴纳特殊党费、捐款5000余元;2013年,谢清洁获评“全国雷锋奖”,她因摔伤卧躺在床,连奖杯都是家人去北京代领的,可她听说四川雅安地震的消息,她立马托人把奖金寄出去2万元。
除了捐款,每年“七一”,她还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为党庆生。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她留下吃药、住院的钱,凑够了1万元整,交上了她光荣的特殊党费。这一笔笔记录下来,便是女儿在日记本上看到的数字“100”。这是谢清洁最后的心愿:在建党100周年之时,完成捐款100万元。
当时,国网河北电力有限公司的领导来慰问谢清洁,知道了她的心愿,便劝慰老人不要勉强,有这么多志愿者跟随她的脚步,大家一起完成。“可母亲却坚持要继续捐,她说这是自己对党的承诺,要把党和人民交给她的事情做好。”谢清洁的女儿说,临终前,母亲早已超额完成了心愿,老人无憾!
谢清洁只是一名工薪族,工资最早只有二三十元。改革开放以后,工资逐渐提高,从三五十元到三五百元,再到如今的三五千元,这些钱她几乎悉数捐出,没留一分钱存款。个人的钱垫进去了,丈夫的转业费垫进去了,女儿结婚的钱垫进去了。“我总想,自己家还过得去,还有很多人过得很困难,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这是谢清洁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
退休当起“义工”,她把善良和奉献的种子深植在狮城热土
1990年,谢清洁从供电公司退休了,第二天就跑到运河区北环桥居委会,请求当“义工”。
为掌握情况,她利用休息时间调查摸底。她一家一户走,一个一个谈,记事本上记满了残疾人、贫困户、军烈属和70岁以上老人的姓名、住址、生活状况。谁家有什么困难,谁家需要帮助等等,她记在本上、放在心上。
刚来的时候,居委会只有几间旧房,还有两万多元外债。谢清洁带头捡旧砖,垒小屋,自己花钱买了切面机,切面店、烧饼摊、果子铺陆续开了张,不仅创收20多万元,还安置了上百名残疾、下岗人员。
年岁渐长,谢清洁的身体每况愈下。先是遭遇了车祸,腰部骨折,后来患上帕金森综合症,渐渐失去行动能力。近两年,谢清洁几度因病痛入院。但出院后身体好一些,她便让保姆推着轮椅送她到社区值班,一直坚持到2021年的冬天,她的身体再也坚持不住了……
运河区北环桥社区党委书记于淑行哽咽着回忆:这个冬天之前,谢老仍然坚持每周一、三、五要到社区值班,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因为她要赶回去吃药。如果参加重要活动,谢老就一顿把一天的药全吃上,强打着精神坚持。大家劝说老人安心在家休息,老人却执意不肯。她说:“大家都认识我,谁有困难都能找到我。”
谢清洁一生获得了200多个荣誉称号:沧州好人、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首届“雷锋奖”……
谢清洁的事迹,感染着千千万万的沧州百姓,她把善良和奉献的种子深植在狮城热土。在沧州供电公司、沧州开放大学、新华小学、港泰学校、沧州公交四公司、沧州武警支队、高速北站等单位都先后以谢清洁的名字成立爱心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访老助学、扶贫助困,延续着谢清洁的爱心精神。各种志愿者组织雨后春笋般在沧州各地涌现,学好人、做好事,在沧州大地蔚然成风……
如今,老人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事业”仍在继续。她曾经使用过的剪子、推子和她那500多万字、上百本珍贵的日记,现保存在运河区北环桥社区的“谢清洁爱心传承基地”,老人的故事和奉献精神将继续在沧州这座“好人之城”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