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5日
第06版:06

皓博农业:“解锁”服务新技能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在吴桥县沟店铺乡,提起皓博农业有限公司,农户们并不陌生。负责人杨世英和翟景西,经营着10余家农资连锁店,是远近闻名的技术服务专家。这对好搭档不断吸收业内的前沿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农资经营模式,以做农民的朋友为目标,解锁线上服务、示范服务、社会服务等多项技能,带来了由卖产品到做服务的新气象——

线上服务

微信群里传“秘籍”

“各位群友,今晚七点半继续讲课。如有问题,欢迎大家在课后积极提问,我们将一对一答疑解惑。”傍晚,刚结束了地里的活计,杨世英又赶忙在微信群里发出课程预告。

晚上七点半,技术总监翟景西准时开课,此次,他带来的课程是冬季麦田的管理技术。一个小时,着重讲解了针对冬季麦田黄苗、弱苗的管理技术,干货满满。

像这样在微信群里传授种植技术“秘籍”,皓博农业有限公司已坚持了四五年。

杨世英说,萌生在微信群讲课的想法,是因为现在种地和前些年大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因为除草剂、重金属含量等逐渐增多,如果再按传统模式去种地,很难获得高产。再就是现在种地的人年纪普遍偏大,对大田精细化管理缺乏科学认识。”

农户和农田急需专业技术服务,可不少做农资的人,还是单一卖产品,把肥料拉到农户家里就完事,效果好不好不知道,农户出了问题只能干着急。

这样的问题,杨世英没少遇到。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有个农户种的玉米不知为啥都是红秆,急得连连打电话求助。杨世英先后请来几拨专家,这才搞清楚,原来是磷元素短缺造成的。按照专家指导,他们配施了叶面肥,秸秆慢慢变正常了。当年,这户的玉米收成在当地还数一数二。

这一次,让杨世英认识到了技术服务的重要性。“做农业技术,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尤其是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咱能给攻克了,让农户放心了,特别有成就感。”

考虑到多数农户种上地就外出打零工了,少有时间参加线下培训,他们又开辟了新路径,依托公司的10余个农资店,在多个乡,根据种植品种建起微信群,主要根据天气情况、生产节点,讲解种植注意事项、农事参考及惠农政策等信息,做到帮助农民生产早知道、早预防。

“除了晚上的微课堂,农民朋友也可以随时在微信群里咨询问题,我们会及时回复。”杨世英说,现在他们已创建了10余个技术服务的微信群,每个群能辐射四五百名种植户,除吴桥当地的种植户,还有不少周边县市的农户。

示范服务

低投入也能高产出

除了做线上讲堂,在公司所在地沟店铺乡范屯村,杨世英和翟景西还流转了800亩土地,亲自搞起种植。

农业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做农资,为啥还又自己种地呢?

他俩的想法朴实——做示范田,给农户们“打样”,低投入同样可以高产出。

翟景西说,现在的新技术问世后,与种田的农民还存在着距离。有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发出来以后,推广到农民手中,需要3至5年的时间,并不能快速形成生产力。

“咱们有示范田,可以积极和推广农技、产品的老师们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技术下地的周期也相对缩短。”

不仅如此,多年经营农资,让他们对土地更多了一份感情。

“这些年,不少农户用药、用肥缺乏规范意识,土壤愈发盐渍化、酸化、板结。”杨世英不无担心,“土壤害了病,病虫害愈发‘猖狂’,种植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农资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帮助老百姓改掉乱用药、用肥的习惯,只要一样农资能解决地里的问题,咱绝对不推荐两样产品。只要能用便宜药治好病,俺们不用贵的药。”

可这一举动,却让不少农户不解。甚至还有人反问:“你就开这3块钱的药,能管用吗?”

“人们的普遍思维还是以价定药,而不是以效定药。殊不知,用肥、用药不当,最终影响的还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情况,在吴桥县一些韭菜种植基地中并不少见。

“原来种韭菜,不少人习惯亩施化肥几百斤。”在推广时,翟景西直言,“一亩地施几十斤肥即可,都不用过百斤。”

农户们自然不信,施那么多肥,韭菜都不一定长得好,再降低施肥量,韭菜能长得好?

“俺们测土,咱这儿土壤含盐量高,对根系造成很大影响。再施肥,土壤盐渍化还会加重。再就是种韭菜的重点在管理,不在施肥。”为改变农户们的观念,翟景西还专门和一家农户签订了协议——由农户拿出一个大棚交由他管理,如果一平方米产量低于3公斤,就按每公斤4元市价,补给农户钱。

在示范中,他首先做测土施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着意降低化肥用量。同时,加强管理,到了春天不用药,只扒开地晒根,用紫外线把虫卵杀死。没想到,原来弱弱的韭菜苗不光缓过劲儿来了,后期还长得很好,每平方米产量比合同规定的高了两三公斤。

“其实土壤里并不缺肥,就是土壤板结,根系缺氧。把地扒开了,是为了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通过示范,翟景西一点点把农户们的观念纠正。现在,当地已有75%的种韭菜农户采用了他的技术。

社会服务

“田保姆”管万亩地

眼下,正是冬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近日,杨世英和翟景西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沟店铺乡多村的地头,察看苗情,制定管理措施。

“这些地都托给俺们管了,去年播种时间晚,弱苗、黄苗不少,作为‘田保姆’,咱更得精心,确保今年的收成。”杨世英说,现在公司托管面积已近万亩,辐射沟店铺乡的十几个村庄。

做“田保姆”,提供社会化服务,是杨世英和翟景西在2018年后解锁的又一服务技能。彼时,土地托管在吴桥还是个新鲜事儿,他们也是在和同行交流时,才听说的这个新名词。

“农户自种自收,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还占用时间,所以现在不少人都不愿意种地了。土地托管,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化服务组织不用流转土地,只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多环节服务。农户不丢地,也能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听到这种新模式,他们眼前一亮。

“不用流转土地,服务组织能省去一大笔投资。将土地托管出去,农户也不用操心田间管理。再就是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召集机手,还能解决困扰机手的作业分散问题,使单打独斗的农业生产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减少成本投入,提升种植效率。”深入了解,他们愈发觉得土地托管是实现三赢的好事儿。俩人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没想到,前两年,地里的产出效果却不尽人意,还因此赔了不少钱。

“刚开始试验的是半托管模式,在一些中间环节,有些农户还是按老办法管,施肥和浇水也不看地里的情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俩人并没有放弃。

“模式还是可行的,咱替老百姓种地,农资、农药不挣老百姓的钱,初衷还是想推广技术,靠科学向土地要效益。哪怕亩产一年提升25公斤,投入下降了,效益也不小。”一分析,关键点还是在田间的科学管理上。

2021年,他们开始试水全程托管服务,即由农户将从种到收的全部生产活动都委托给公司来操作。

“这样一来,咱们使用的农资可控,农田管理措施也都由我们亲自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方便,科学种田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话了。”2021年,他们还承接了吴桥县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的部分工作,让托管地块实现了统防统治、一喷多效。

经过3年多的摸索,俩人做“田保姆”越来越得心应手。为了让农户们能多受益,今年,他们还要尝试把闲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雇工浇地,让农户除了能挣到托管费,还能再挣一份薪金。

2022-01-0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627.html 1 皓博农业:“解锁”服务新技能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