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2日
第06版:06

宋寿国:不走寻常路 痴心一颗“莓”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立”起地来种草莓

在泊头市子渔驿站生态农场,负责人宋寿国搞起种植来总是爱出“新花样”。

前些年种菜,明明是大热天,他却非给大棚盖上厚棉被。到了晚上,反而要把风口打开,让作物喝足了风。

这两年搞草莓种植,他更是花样百出。让草莓住“空中洋房”、睡基质、精准喝水……棚里都是人们没见过的“高大上”设备。

宋寿国说,这些都是他做的种植试验。立志解决种植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他想探索出成熟种植经,带动更多人,促进当地草莓产业发展——

到达泊头市子渔驿站生态农场时,天色尚阴,几个温室大棚上盖着一层厚厚棉被,远远看去,并无特别之处。

走进温室,宋寿国轻摁遥控,棉被缓缓上升。昏暗的棚室明亮起来,这才看清,一排排架子上绿叶生机勃发,红彤彤的草莓从架子边缘垂下头。远远望去,就像是长在了空中一般。原来,这就是草莓住的“空中洋房”。

宋寿国说,这是他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的立体种植模式。“刚开始时,俺是在温室的土墙上装上生长槽,发现立体栽培好处不少。2020年开始,就把整个棚室都换上立体种植架了。”

使用立体栽培模式,就好像是把地“立”了起来。向空中要生长空间,最大的好处,是可拓展种植规模。宋寿国说,采用这种立体栽培的方式,一个棚可以种2.5万余棵草莓苗,而正常土培,一个棚最多只能种1万余棵苗。

普通草莓种在地上,汲取泥土中的营养。这儿的草莓“飘”到了空中,靠啥来生长呢?

只见宋寿国扒开茂密的叶子,这才露出草莓生长的“温床”——是他用泥炭土、椰糠、珍珠岩混合做成的基质。

“用基质栽培,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无土栽培模式。这样一来,就让草莓脱离了土壤的束缚,不仅健康卫生,还具有保肥水、透气性好等优点。”宋寿国介绍道。

不仅如此,草莓不接触土壤,就减少了感染土壤残留病虫害的机会。这也是宋寿国探索立体栽培模式的主要目的。

原来,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危险大多来自于土传病害。“农户们购苗时,如果不仔细分辨,会买到泡水苗,易发生炭疽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还有就是多年种植,在土壤里累积的病虫害,对草莓生长也是不小的威胁。”使用基质栽培,草莓秧苗没有接触土壤的机会,自然能减少土传病害的“侵染”。

这样一来,植株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又可以减少用药环节,草莓的生长更加安全,品质更让人放心。

吃得“饱”,还得喝得好。在宋寿国的立体栽培中,灌溉方式也透着一股时尚气息。

只见他掏出手机,轻轻一点。“好了,现在开始上水了。”他的话音刚落,记者就听到管道中传来细弱水流声。扒开草莓秧苗,黑色灌溉带下,水滴慢慢渗出,不一会儿,秧苗根部就湿了一小片。

这是他引入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俺在棚外装上了水肥一体机,棚里接入物联网,手机上就能设定施肥量,点开开关,随时随地操控灌溉。而且使用的都是滴灌,不仅节水,而且能减少灌溉造成的空气湿度过大问题,减少霉菌病产生。”

试验里面“搞破坏”

立体栽培形式新颖,生长的果更是高质、高量。不过,宋寿国也直言,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对基质、水肥的要求都很高。种植上,需要注意的管理事项更是不少。

为此,这两年,他将农场的6个温室全部摆上了栽培架,分别做起试验,探索立体栽培的成熟模式。

随他走进另一个温室,记者看到,不同于上一个棚里的H架,这个大棚用的是A字架。

“在相同水肥、相同管理下,A字架上的草莓无论从长势,还是产量,都比H架上的差一些。”这是宋寿国去年开始进行的对比试验。

“H型立体架槽宽,也深。A字架的槽相对较浅,这样根系在土壤中下扎的范围就缩小了。万物皆于根,根系浅,产量就低,这是农户们关心的关键问题。”他分析道。

但是,不少农户在引入立体种植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两种架体的区别。不少人引入A字架后,发现草莓长势并不如意。“购买架子的成本不少,也不能说换就换,所以接下来,我们还要从管理上探索,怎么用水、用肥壮大草莓的根系,在有限的空间里,让产量提升。”

除了栽培模式,草莓生长的动力来源——基质,也是他试验的重点。记者看到,对比来看,A字架上草莓秧苗长势较弱,有的甚至还有些发蔫儿。宋寿国说,这里使用的基质含沙量较高,使用的都是当地的建筑沙。

“俺配了好几个基质的方案,看看到底哪种更好。有的棚室用的是进口基质,有的棚室用的是国产基质,有的基质含沙量高,有的含沙量低。”原来,基质中的学问也不少。

宋寿国说,如果只使用基质,秧苗就会徒长。有了沙子,土壤的透气性就好了,但是沙子也不能太多,多了会不保温,秧苗就不长了。“为的就是看看,到底是啥配比的基质更适合草莓种植。”

别人种草莓,都愿意长得越旺越好。可宋寿国这里,却千方百计找问题,还美其名曰破坏性试验。原来,在他看来,破坏性试验,就像养孩子一样,不怕发现问题,也不怵头解决问题,才能找到成长的良方。

“种植是个精细活,稍有不当,影响就不小。俺就是要做别人不敢做、做不起的事儿,把种植难题都找出来,解决了,总结出成熟的种植模式。这样,咱农民朋友再想种草莓,就不用拿自己的地做试验了,毕竟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这是他的初衷。为此,他还总结了不少种植方案和技术,分享给向他学习的农户们。

“宋老师”线上解疑惑

采访时,宋寿国的手机总是不时响起。

“宋老师,你看看俺这个苗怎么蔫了?”“宋老师,俺们这草莓今年咋管理才能丰产?”……点开语音消息,大多是农民朋友在“呼唤”他支招解决问题。

宋寿国说,农户们对他的需要,也是支撑他不断投入到草莓试验的主要动力。

“我做成功了,别人就看到希望了。”这些年与农户们打交道,他太知道大伙儿对好技术的渴望了。

要想把别人带起来,自己首先要干好才行,这一点宋寿国很明白。

在他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书橱中整齐摆放的图书了。这些书中,既有时兴的农业技术讲解,也有典型的农技案例分析,粗略数过,竟有百本之多。

这些年,宋寿国不断在农业领域进修学习。每每接触新鲜的农技知识,他都会悉心印刻在脑海中。如今提起各项管理技术张口就来,显然已驾轻就熟。

“我自己最骄傲的,就是用眼一瞅,就能看出草莓有啥问题。”花瓣呈粉色,是室内温度低造成的;花粉不黄,就说明缺肥了;叶片边缘红尖,要少浇水、少施肥……他俨然已成了一位“土专家”。

“但不少农户种草莓,还是比较盲目的。光看着效益好就种了,没有技术支撑,遇到问题干着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户,他还在视频平台上开辟了授课阵地。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条视频,没事时,宋寿国就在棚里录制讲课视频,再发到网上,是备受欢迎的“宋老师”。

“有时候是俺自己拍,有时候是农户们拍。虽然手法朴实,但是内容都是咱田间管理的干货。”他说,一条视频时间大约10余分钟,主要就是田间问题的解答及如何增产增效。

没想到,这一尝试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般一个视频放到网上不到1天,观看次数就能达到几万人次,还有不少农户留言提问、互加好友。”由于视频内容干货满满,他的粉丝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增长至7.7万余人。

关注的人多了,宋寿国开课的劲头儿也更大了。现在,每天都能在视频平台上看到他授课的身影。截至目前,他一共播发了近600条授课视频。

不仅如此,平日里,宋寿国还会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开辟网络直播,“面对面”与农户交流,实时解答大家的问题。除了解决种植难题,他还注重对农户发展绿色种植的引导。

2022-01-12 “立”起地来种草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315.html 1 宋寿国:不走寻常路 痴心一颗“莓”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