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2日
第06版:06

科技“做媒” 绿色韭菜不愁“嫁”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高聪英

隆冬时节,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东大渔庄村,小潘家庭农场的小拱棚里,绿油油的韭菜长势喜人,几名工人正忙着收割。

只见她们弓着身,左手拢起一把韭菜,右手举镰利落切割。三五把韭菜聚成一堆,轻轻箍住,齐齐的一捆成品便闪亮登场。不一会儿,刚还茂密的韭菜田便被“剃光了头”。

“一个棚1亩多地,一茬出1500多公斤菜没问题。”喜获丰收,负责人艾洪书很是满意。他说,这是合作社收获的头一茬拱棚韭菜,虽然刚刚上市,但是早已被客商预订一空。

“最近的出货价格是一公斤4块多钱,5个棚,一共卖了3万来块钱。”辛勤的劳动换来回头钱,每次出货,艾洪书都倍感欣慰。

艾洪书的客户,除了河间本地的客商,还不乏肃宁等周边县市的收购商,甚至还有不少河间的市民驱车来买。

他家的韭菜为何这般“香”?艾洪书说,答案,就在科学的种植技术中。

艾洪书的儿子从部队退伍后,一家人一商量,建起了以儿子名字命名的“小潘家庭农场”。他们流转了本村和邻村的几百亩地,拿出40亩种起韭菜,到现在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

“咱要讲良心,这韭菜说什么也不能浇药。”种植之初,艾洪书和老伴儿、儿子就打定了主意。

为了种好韭菜,他们老两口还参加了河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班里,省市农业种植专家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让“老农民”艾洪书眼前一亮。

“听这课,可真是让俺开了眼界,没想到种菜只用生物制剂、绿色肥料就足够了,不光能提升品质、保证食品安全,还能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如今提起,他依然印象深刻。

科学种植这么好的事儿,铆足了劲,艾洪书说干就干。

底肥用的是农家肥,在韭菜生长过程中施用的也是绿色肥料,除了满足韭菜生长所需养分,还能比较恒定地向外释放营养物质,改变了以往种植中需多次追肥的传统做法。提升韭菜品质的同时,用工量也大大减少;在病虫害防治上,用粘虫板和诱虫灯这样的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对虫害“围追堵截”。粘虫板专门诱杀成虫,成虫少了,幼虫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艾洪书不断引入科学的韭菜种植方法。

“管得这么精心,是不是投入大了、成本高了?”记者问道。

艾洪书摇了摇头说:“错啦!我给你算一笔账,打一遍药一亩地下来大约需要40块钱,到了夏天,几天就要打一次药,还要雇人工,雇工一天得花150元,这个成本可是不小;我的生物防控就减少了农药和人工的支出,粗略计算,比打农药的收益能够提高五到七成。”

不仅如此,河间市农业农村局还为艾洪书配备了农药残留快检设备、电脑二维码打印机。在收割现场,就能检测韭菜的药残情况。扫描二维码,还能看到韭菜生长过程中用肥情况。

正是有了数据“背书”,艾洪书的韭菜还卖到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河间及周边县市区的采购商们,也会慕名到基地直接采购。

赶上品牌农业的“时髦”,艾洪书还为自家的韭菜注册了商标——“潘韭”。由于种植的是四季苔韭,每年4月到9月,韭菜抽苔,还能再得一份收益。9月到10月,韭菜花丰收,还被他腌制成韭菜花酱,走上了沧州城区市民的餐桌上。

科学种韭菜,香了市民的胃,更甜了艾洪书的心。和其他种植户交流时,他总说:“种地一定要学新知识、用新方法,老一套,一定要改改了。”

2022-01-12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高聪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317.html 1 科技“做媒” 绿色韭菜不愁“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