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3日
第08版:08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上接第一版)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达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全部清零,年集体收入5万至10万元的村2740个,10万元以上的村1933个。

现代高效农业的路越走越宽,宜居宜业的乡村里美如画卷。

全市已有162万余户农村居民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县城3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了97.8%,农村公路“翻浆路”改造已完工530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1万座,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全市申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7个,覆盖农户7.1万户,总人口达25.8万人……

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如今,走在乡村田野,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守护绿水蓝天 厚植最美“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绿地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抬头既望的蓝天白云——2021年全市优良天267天,同比增加20天,占比73.2%。

身边流淌的美丽河湖——2021年全市累计建成63个河流治理或管控工程,水环境质量创13年来最好水平。

随处可见的绿地花园——2021年新增营造林8.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新建、改建公园绿地121个。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民之所盼,政之所施。为守护这份蓝天白云、碧水绿地,回应人们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品质追求,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绿色工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沧州,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聚焦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双代”工作,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聚焦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重点河流系统治理,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聚焦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全市完成新增283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覆盖753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程。

聚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打好“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关停取水井16158眼,2021年已有11个月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第三季度升幅列全省9个超采市第二位。

……

这份提神振气的“成绩单”,见证了沧州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不断改善的坚实足迹。而在另一条战线——大力实施绿色工程上,群众一张张满足的笑脸,也验证着美丽沧州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生态承载能力持续优化。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重点抓好绿色廊道改造提升、城郊林带建设、大方大片造林、水网水系绿化、村庄绿化以及河北雄安绿博园沧州园建设等工作。2021年新增营造林8.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

城市绿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主城区主干道附近及人口密集的边角地、现有绿地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提升,全力打造让市民能够走得进、坐得下、玩得开的家门口公园绿地。2021年新建、改建公园绿地121个,中心城区完成绿化面积225260平方米。

园林绿化品质接连提升。2021年成功创建13个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1个星级公园(游园)。同时,以开展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为契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拆迁拆违等工作,对边角地、裸露地进行完善提升,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量,进而创建“美丽街区”15个、“精品街道”22条。

当下,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沧州大地铺展开来。绿色,正成为沧州最亮丽的底色。

民生愿景逐变现 幸福指数再攀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临近午时,新华区华油社区院内,老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前往社区食堂就餐打饭。“一份土豆炖鸡块,一份青椒炒鸡蛋,再加3个馒头两份粥。”71岁的胡玉娥打好饭菜,准备回家与老伴儿一起吃。

“自己做了半天,麻烦又吃不多少,还不如在食堂买点,省时又省力。”胡玉娥说,社区食堂提供的套餐非常实惠,低盐低糖,有荤有素,每天都不重样,很受老人们欢迎。

不想做饭可以去助老食堂就餐,无人照料就去日间照料室,遇到突发危险可以远程呼救,走丢了有智能手表帮助找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诊疗、送餐、保洁等上门服务……而今,全市245个社区全部完成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也正惠及越来越多的老人。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千万人的小事就是一件大事。一年来,我市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导向,聚焦民生“小事”,补齐民生短板,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举措、花更多气力,一件件抓落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再也不发愁孩子接送问题了,既能让老师辅导完成作业,也可以参加特色实践课程,我这心终于放下了。”提起沧州市黄河路小学推行的课后服务,市民王亚娜赞不绝口。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被称为“三点半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不少家长。2021年,我市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拓展学生课后服务形式,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多种兴趣活动,做到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受益中小学生共计54.975万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问题、作决策从百姓角度出发,创新工作、为民情怀一以贯之,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推进持续走深走实,民生的幸福底色越发清晰明朗。

坚持普及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工程。2021年,全市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498个,沧州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全力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程。2021年,新建、迁建普通高中学校6所、增加学位1.2万余个;新建改建公办园、普惠园57所。

加速推进就业职业培训工程。2021年,全市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已达到99.3%;全市开展补贴性培训75251人,完成率170%;社会性培训66634人,完成率226%。

大力增加停车资源。2021年,全市挖掘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共新增公共停车位25134个,有力改善了城市停车环境。

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2021年,我市改造完成113.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全面整治清真寺、维明路积水点,有效解决了城区多年“雨后看海”问题。

……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奔跑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沧州,也将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

2022-01-1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640.html 1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