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1月14日
第05版:05

用镜头讲述运河故事

沧州市女摄影家协会“辞旧迎新走运河”青县纪行

市女摄协成员在红色渡口合影 王少华 摄

女摄影师们围绕在王金荣身边 (照片由女摄协提供)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悄然而至。寒风刺骨,却挡不住摄影师的拍摄热情。近日,我市女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辞旧迎新走运河”活动在青县开启。当天,协会的10余名女摄影师来到大运河青县段,用镜头记录运河冬景,探访孝老食堂开启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参观青县红木文化小镇,将新春祝福献给盖宿铺村的百岁老党员王金荣……

第一站,是运河沧州段的最北端——青县李又屯村。运河边的古驿公园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只有两岸的树木傲然挺立,守护在运河边。冒着凛冽的寒风,摄影师们背着设备来到岸边,用镜头记录下运河冬日的景象。

早就听说流河镇人和镇村民风淳朴和谐,身临其境后,摄影师们也感同身受。早上7时多,村里的孝老食堂已经热闹起来,志愿者围裙、帽子、口罩、手套穿戴齐全,在厨房忙碌着,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桌,老人们吃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在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每天都能免费享用热乎又可口的三餐,做饭人员都是村里的志愿者,还有很多爱心人士提供运营资金。其中,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住在这里。

这种农村养老新模式,引得摄影师们赞叹连连:“人和镇村的老人太幸福了!”说着,她们记录下老人们的一张张笑脸。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大运河红木文化馆。

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河。青县的红木文化便是依托运河而生,被历代专家学者称为“大运河漂来的文化”。红木文化学者王晓海介绍了运河与红木的渊源、古典家具的历史沿革以及不同时期的红木家具作品。精雕细刻的红木家具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摄影师一边拍摄一边感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不仅记录了古色古香的家具,更彰显了我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一路行走,一路拍摄,众人期待的盖宿铺村到了。在这里,她们见到了百岁老党员王金荣,听他讲述烽火岁月里,用笸箩运送八路军过河的感人故事。

“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1943年,22岁的我秘密入党。入党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秘密渡口。那时,运河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桥,日伪军封锁得又特别严。上级运来一个特大号的笸箩,最多能载12个人过河,我就是用这个笸箩,载着八路军过河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金荣依然心潮澎湃。

老人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摄影师,她们用镜头捕捉着老人的每一个表情和神态,仿佛追星一般,纷纷围绕在老人身边合影留念。

如今的红色渡口,已经树立起了纪念碑,旁边就是运河。大家来到纪念碑处,遥想当年的情景。“盖宿铺红色渡口”几个鲜红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风很大,天很冷,但大家内心却一片火热。

不知不觉,行程来到了最后一站——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室外草木萧疏,走进大司马菜博园,却一派生机盎然。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蔬菜和水果令人目不暇接,摄影师们快门按个不停。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资源,市女摄影家协会自2020年3月策划了“女摄影师眼中的大运河”系列活动,5月底开始行走。2020年,走完了运河沧州段南段,2021年,走完了运河沧州段北段,历时两年,终于走完了大运河沧州段。她们希望通过镜头讲述运河故事,拍摄出融文化、人文与自然风情于一体的运河风光,展示母亲河灿烂多姿、丰富多彩的一面。

2022-01-14 沧州市女摄影家协会“辞旧迎新走运河”青县纪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573.html 1 用镜头讲述运河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