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最近关于“征信修复”的骗局泛滥——有商家称可以帮企业或个人修复征信报告,实际上是打着“消除不良记录”的幌子实施诈骗。这些服务价格上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消费者由于急于修复征信而上当,不仅被骗了钱,还出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回应,所有声称是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
“征信修复”和“根治脱发”本质上是一样的,“圈外”人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绽,但深受其困扰的人,很希望它是真的。奸商总喜欢抓住特定消费者急功近利的心情,根据他们的“奢望”画一个饼,然后坐等“愿者上钩”。容易失信的人,自制力恐怕也是有限的,由于种种原因失信后,在贷款、乘坐高铁等领域都会受到影响,举步维艰的时刻遇到很具针对性的推销,总会有人把持不住。骗局发生了,那些被揪出的诈骗者,也该被扣上失信的帽子,看看这些声称可以拯救别人的“专家”,能不能自我拯救呢?
正是因为有了各种政策上的约束,人们的行为才会更文明、更规范。如果一个人犯过的错误轻易就可以抹平,那我们的社会秩序又该如何维护?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想承受征信不良信息带来的种种不便,那就需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遵守文明规则、及时归还欠款,不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便。
严惩失信行为的同时,对那些及时纠正失信行为的主体,不妨给予适度的容错空间。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信用修复机制,除监管明确规定不可修复的失信信息外,失信主体按要求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均可申请信用修复。这无疑让征信制度变得更有“人情味儿”。当然,无论是严惩还是容错,都是为了社会发展更加文明、和谐,希望每个人的自控都不仅源于政策的约束,而是将文明守信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