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开栏话: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新的一年,我们将带着憧憬与期待,再次启航。您有什么打算?您有什么愿望?欢迎与我们共同分享。
本报从即日起开办“谈谈我的新年愿望”专栏,通过采访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群众,请大家谈谈新的一年里,对自己、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愿望,并刊发专题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流淌千载的大运河,滋润着沧州这座城市茁壮成长。为了吸收大运河更多的“文化营养”,近年来,沧州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改造运河沿线景观,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运河,欣赏运河之美。新的一年,沧州群众也对“母亲河”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王韬,在运河区文化部门工作,是一位生在运河畔、长在运河畔的“70后”。对他来说,儿时的玩耍,成年后的兴趣爱好,再到现在的工作,都离不开运河的影子。2012年,喜欢骑行的他还从北京段骑至杭州段。“那时候,我亲眼看到,北京、山东等地大运河都已经修建得十分漂亮,南方更好,我真是羡慕啊!”
令王韬欣慰的是,经过努力,近年来沧州大运河沿线两岸的“颜值”愈加靓丽多彩。“别的不说,多年前我沿运河骑行,还曾陷在泥里,再看看现在的柏油路,特别平整,一点不颠簸。”他说。
新的一年,王韬希望在所有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越来越漂亮。同时,他也希望所有人能够主动保护运河环境。“大运河对于沧州人意义非凡,要让大运河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王韬说。
姜凤和,今年39岁,目前在水利部门工作,也是在运河边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我希望在新的一年,沧州要继续用实际行动擦亮大运河这张对外名片,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能让更多的外地客人通过大运河了解沧州、爱上沧州。”姜凤和还说,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自己要带头担当起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的新使命,让更多的活力之水滋养沧州。
王静,同样是“80后”,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家住在运河岸边的她,喜欢在清风楼附近的运河岸边晨跑,“大运河真是我们沧州的瑰宝,她供我们休憩娱乐,运动在大运河边,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别提多惬意。”王静说,自己非常期待复建后的南川楼、朗吟楼等地标建筑。“我希望明年能够站在这些新楼上,眺望一下沧州美丽的景色。然后,再品尝一下运河两岸的美食。”她说。
王少华,今年71岁,是我市资深摄影师。近5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用影像留住沧州各方面的记忆,尤其是对大运河,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自2005年大运河开始申遗,王少华就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拍摄。经过近20年努力拍摄,积累了大量的运河图片。
“通过这么多年实地拍摄,我发现大运河沧州段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厚!今年,省第六届园博会也将在沧州举办,这是沧州的喜事,也是大运河的喜事!”王少华说,2022年,自己也会一如既往地用镜头记录好这一年的大运河,定格更多的精彩。同时,期盼大运河早日通航,大家一起乘船逛运河、游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