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家住黄骅市区的老党员赵连升近来常去一个地方——位于黄骅市骅中街道信誉楼社区的党员政治生活馆,黄骅市老干部局组织去那里参观学习,他积极报名,闲暇时间,他自己也去那里转转看看。党建文化长廊、党史厅、党誓厅、党示厅、党视厅,各有不同,有图片、有书籍、有专人讲解,尤其是馆内设置的VR党建展示区域,通过虚拟沙盘、VR眼镜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党建、党史内容,给党史学习带来沉浸式体验。“直观、真切、深刻、洗涤心灵!”赵连升说,他还专程带着就读于河北地质大学的外孙去参观,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党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像这样的红色教育基地,几乎遍布黄骅各个社区和村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骅市坚持做好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建设,挖掘黄骅市烈士陵园、大赵村惨案遗址、赵博生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社区图书室、农村书屋等改建成为党史学习馆、红色农家书屋等红色教育基地,依托APP有声平台,打造“有声党建墙”,让党的理论知识通过手机扫码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社区、乡村,融入百姓生活,不断增强党员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同时,开展“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党员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260次,基层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1013次,培训党员干部10万人次。
党史是明灯,也是号角。把“党史红”融入城市发展血脉,黄骅大地上,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黄骅市创新开展“实干为民、践诺力行”活动,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台账》,登记重点民生项目,公开承诺民生项目主要内容、工作举措、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化推进,研究推进举措,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共梳理汇总事项244件并全部完成。在全省率先推开高龄补贴、残疾补贴等高频事项的村级一体化平台网上办件,让高龄老人、残疾人实现了“家门口”就可以申请补贴;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推动建成了黄骅多功能智慧政务自助服务厅,引进河北省第一台智慧政务机器人“小二”,实现了168项业务24小时×365天永远“不打烊”;骅中街道开设“小事快办”24小时服务热线,采取“网格自办、街道统办、部门协办、限时督办”相结合的方法,接诉即办,民呼即应……桩桩件件,都为“学史力行”写下生动的注脚。
黄骅市把党史学习教育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力以赴抓产业重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碳材料产业和数字产业。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集中打好项目建设“五大攻坚战”,累计建设和运作超亿元项目102个、总投资430亿元。
党史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赓续红色血脉,坚守为民初心,没有休止符。黄骅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不断把党史学习教育推向深入,不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和认识,巩固学习教育成果,在各项工作中提神振气、促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