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正值热潮。与之前“开盲盒有几率开出手机”的营销手段相比,各商家如今也升级了营销手段——某食品企业在食品套餐中设置各种个性玩偶,有的消费者不惜一口气买下106份套餐,只为抽中并集齐玩偶;还有些玩具产品打着集齐玩偶或卡牌的噱头,诱导未成年人购买。诸如此类,面对一场场将买家完全置于被动地位的营销,有人深陷其中,也有人表达了反感与质疑。
开盲盒的感觉,大概和抽奖是一样的。很多人第一次抽奖是抱着“以小博大”的心态,一旦抽不中,便容易陷入“屡败屡抽”的偏执循环,甚至到最后能抽到啥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相信自己的运气总会那么差。开盲盒也是如此,很多消费者沉迷的点,并不完全在于商品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在于开盲盒的惊喜感。实际上,所谓的“运气”或“惊喜”,都是由商家操纵和决定的,这场交易说白了,就是“你先给我钱,给你什么看我心情”。
盲盒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最大问题也是它的不确定性。近两年,有人为了买盲盒花掉几十万元的新闻屡见报端,其中不少消费者是未成年人或老年人,这些消费者在盲盒营销的诱导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赌徒”,他们疯狂砸钱买回一堆没有用的盒子,商家为此赚得不亦乐乎,自己却逐步从“以小博大”走到“因小失大”的境地。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沉迷于盲盒游戏,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心态,不利于他们脚踏实地成长。
上海近日出台关于盲盒的经营规范,对盲盒价格和销售人群作出了相应规定。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规定值得借鉴和推广,应以制度约束,避免盲盒肆无忌惮地“瞎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