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基层组织创新化、农村干部队伍专业化、人才管育科学化三项重点,打好“强基础、提能力、增智慧”三张牌,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
强基础
“三项机制”促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去年以来,海兴县建立“五位一体”管育机制,提升党员素质能力。县委党校开设专题培训班,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平台编制培训课程,开展党委“集中培训班”、党支部“微课堂”、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乡村书记擂台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五项举措,先后培训村“两委”干部2450余人次,各级党组织为农村党员上党课820次,激发了5800余名农村党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同时,建立“一开展三促进”党建联建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实效。发挥84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造血引流”功能,帮扶机关党支部与104家帮扶企业、84个村党支部搭建起“三方联建”党建平台。通过党建引领,为帮扶村多方引进资源。创立项目92个、为村庄增收260余万元,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建立“五进两赛一清单”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坚持每月调度、督查、评比、宣传、解剖推进工作,形成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属地蓄力的工作格局。开展农村党建示范点和驻村管理示范点“走看赛”活动,搭建竞赛平台,展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思路和成效,在竞赛评比中增比进位,增强抓党建的主责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观摩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乡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以赛强能力、以赛促提升。建立党建工作“清单化”台账,将“抓促保”工作、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领头羊”工程、驻村工作管理等工作梳理为25大项、37小项的“基层党建工作清单化管理台账”,注明活动目标、时间节点,串联工作任务,优化工作流程、保障工作如期执行、成效达标。每月月底将工作完成情况量化成数值,助推工作精细化落地。
提能力
“四化举措”抓好农村干部选用管
为实现信息管理精细化,海兴县对全县1151名农村“两委”干部实行档案“大数据”管理,按照离任、在职、后备分类设置子项目,将在职村干部按照学历、年龄、身份类别建立动态表图,实现干部信息管理精细化。
在教育培训多样化方面,海兴在乡镇设立党校,打通基层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推行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已讲授196课时,培训4867人次;以海兴特有的“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帝师文化、小山文化”为载体,依托县纪委警示教育基地、曹庄子烈士陵园、小山惨案纪念地、赵毛陶帝师广场、粮心集团爱国拥军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点,实施“课堂+基地+实践”的“体验式”教学。
在干部考核精准化中,推行农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月度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6421”多维考核体系和“262”评价等次指导机制,强化“党建+X”引领功能,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有效衔接,切实考准考实工作实绩。
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搞平衡照顾,依据年终考核和平时表现,在此次乡镇换届中,提拔重用农村党组织书记1人进入乡镇党委班子,“两代表一委员”103人,建党百年表彰“两优一先”25人,充分释放实绩红利,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做到了选拔任用导向化。
增智慧
“一站两基”引才引智增强基层建设软实力
为打好“增智”牌,海兴设立乡村人才党群服务站。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为平台,将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优秀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农村优秀青年发展入党,推动党组织统筹乡土人才资源,促进基层实用人才队伍接续发展。
为夯实学历提升基础建设,海兴县采取政府支持、学校出力、学堂进村的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通过自主申报、组织推荐,今年以来,共有162名农村后备干部人选报名参加国家开放大学大中专学历提升班,实现人才培养计划。
拓宽“一车一员”基础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党建直通车”“党建指导员”凝聚基层力量、助推经济发展、领跑决胜小康社会的作用,协调帮助集体经济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中高端人才,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如通过党员中心户综合信息资源,联动校企搭建非公企业诚铸机械集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渠道,助推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吸引25名硕博研究生参与“碳中和”研发,以人才红利筑牢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党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