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1日
第06版:06

运河边上盐码头

刘宝锁 赵金刚

辛丑年冬,暖阳高照,微风吹拂,我们从市区北环桥下车,沿运河东岸漫步向南行走,这是我们走了无数遍的地方。熟悉它,就如熟悉自己的双腿和双脚。

北环桥运河东岸南行50米处,堤岸一标志石立于路旁,上写:明清盐场遗址。

就是这处遗址,我们为此奔波了近一年时间,从运河老人的述说中,从多位运河盐专家的描述中,从大量的史书记载中,了解到长芦盐当年的荣光、乾隆爷曾踏岸巡视……我们从小在运河岸边长大,喜欢运河文化,特别是对运河盐文化情有独钟,很早就有把这些与盐场遗址有关的运河故事写出来的冲动。当下,大量的素材累积心中,一件件梳理,一点点回忆,一次次采访,一遍遍查经问典,最终写就了这篇文章。

说起“明清盐场遗址”,必须先说说长芦盐,因为现在这片岸东平房区是当年堆积长芦盐的地方。

纵观沧州文化发展史,有因运河而兴、更有因长芦盐的繁荣助力沧州经济的发展。宋末元初,沧州城就有“小燕京”的称号。到了明清时期,沧州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与漕运码头,是雍正朝以前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古沧州运河帆樯林立,船只穿梭,百物汇聚,商贾往来,繁华之境,不逊江南。

长芦盐被明清时称为“点睛之盐”,产量高居全国第二。由于质量高,成为皇宫主要供应盐。长芦盐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皇宫以及全国各地,那么如此多的食盐在哪里存放?我们驻足“明清盐厂遗址”,望着遗址东大片的平房,眼前却浮出出堆积如山的朝廷供盐——长芦盐。“盐场在城西北隅水月寺,西临河,其地理位置非常便于盐的装卸与运输。”(民国《沧县志》)由此可以推断,沧州盐场在运河堤岸东100余米的原水月寺以西位置。

盐业兴,带动了沧州城市发展。大运河上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昼夜不停。明代诗人瞿佑在《沧州城》一诗中对此有如下描述:“……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外地的药材、丝绸、竹器、瓷器等运到沧州再分发到各城镇乡村;沧州当地的商品经运河运往各地,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我们在盐场遗址附近边看边想,明清时盐码头熙熙攘攘的盛景如眼前浮现。说是盐码头,其实就是运河斜坡接近水面的地方,设有长三四米、宽五六米的土台子,两边立有木桩,并有粗麻绳拴于桩上,以稳住行船。扛盐的汉子没有把子蛮力气难以胜任,因为从盐场到码头几十米,装盐的麻袋一二百斤,上坡下坡,来回往复,非常吃力。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童年时代,经常听到经历过清末的老人讲起盐码头的故事。码头边一个老人,扛盐汉子每扛一包盐装上船便发一个竹签,以此作为领薪水的凭证。为了养家糊口,许多扛盐的汉子扛盐时碎步慢跑,就是为了多扛多挣,日积月累,最后都有腰疾,有的年老时走路都很吃力了。

1983年,有市民在此建房,我们还能看到地基上因存放食盐挖出来板结成的“土疙瘩”,还有因运海盐而附带来的贝壳,为盐场遗址增加了更有力的佐证。

盐码头遗址南侧,便是原土地祠遗址。说起土地祠,还有一段乾隆赐字的传说。据一辈辈传下来的故事说,乾隆来过盐码头。传说有诸多个版本,今择其一,供大家茶余饭后评说。

乾隆帝六次南巡,都没有经过沧州段运河。但五次东巡中,史书记载有三次途经沧州段运河。乾隆三十六年(1771)第三次东巡,考虑到皇太后年已八旬,颠簸不便,于是从武清县开始与皇太后乘船走水路,御舟往返皆经沧州段运河。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第四次东巡,往返皆经沧州运河。乾隆五十五年(1790)第五次东巡,沿御河回京,途经沧州。乾隆出巡次数多,又喜欢题诗赐字,极大地丰富了运河文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墨宝。

乾隆来沧州盐运码头是第几次东巡,不得而知。那么,来沧州做了些什么?有没有留下墨宝?

民间传说,乾隆东巡船到沧州段运河盐码头位置,闻到一股清香,问随从到了何地,哪来的香火味,随行的大臣说到了沧州。乾隆便问:“莫不是林冲发配的地方?”答:“正是。”乾隆爷说:“此地民风彪悍,为防不测,不易久留。”随行的大臣说:“此地民风彪悍,是因多有练武之人,亦有镖不喊沧之说。但多是侠义之士,讲义气,重感情,人性纯朴。”乾隆爷听罢,满心欢喜,下船上岸。

眼前一四方院落,并有人进进出出,进门后见一蓝砖蓝瓦小屋,屋内香火旺盛,袅袅烟气从屋内飘升,随行大臣告诉乾隆这是当地的土地庙,每逢初一、十五多有人来烧香叩拜土地公公,保佑一家平安顺遂,也有老人过世,来此报庙告知。沧州知府听闻乾隆爷驾临,匆匆赶来,知道圣上爱题诗赐字,便准备笔墨纸砚,要皇帝为沧州城御笔赐字,哪知乾隆大笔一挥,写下“土地祠”三个大字。在场的各路大臣连声叫好,沧州知府本意想请皇帝写幅勤勉鼓励的圣谕,见是“土地祠”三个字,先是愣了一下,见群臣叫好,自己也随即拍起了巴掌……

乾隆走后,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土地庙”,为什么乾隆爷改成“土地祠”?但圣谕难违,“土地祠”的叫法就随着乾隆爷的御笔而叫开了。因为是皇帝题词,沧州府衙便把土地祠越修越大,香火越来越盛,连靠岸的行船人上得堤岸后都前来叩拜,求得一路平安,发财发福。

上世纪30年代,日本鬼子占领沧州,土地祠被拆,人们便到南20米处烧香。日本人在此修筑了由运河通往火车站的地下水沟,直通火车站水楼子,为火车给水用。日本投降后,在土地祠位置上办起了土地祠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四合小学。

从土地祠往东一百米处,有一巍峨的古建筑耸立在高岗上,那就是著名的水月寺。水月寺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创建”,据传说,水月寺修建前,附近住户怪事频发,隔几年就有人莫名其妙地疯掉,满大街乱跑,并有疯言疯语破口而出,说遇到了狐仙。也有人看到狐狸突然窜到谁家房顶上,这家便有人大病了一场。这类传说越传越悬,直至晚上妇女儿童都不敢走出家门。说是自从在此地修建了水月寺,镇住了妖魔鬼怪,再无奇事怪事发生,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2022-01-21 刘宝锁 赵金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7254.html 1 运河边上盐码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