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5日
第06版:06

青县李家营的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杨海利

李天华讲述李家营的往事

曾立战功的梯子被保存下来

从青县县城向西南方向行驶10多公里,就来到了盘古镇李家营村。这里西邻黑龙港河,是个静谧偏僻的小村落。这里的村民勤勉朴实,生活安逸祥和。

然而8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却并不安宁——村庄地处3个据点之间,日本侵略者曾在这里制造了“李家营惨案”。但村民们并没有被恐吓吓倒,战火纷飞下,他们掩护八路军干部、组织动员群众、筹措物资、开展武装斗争……这个二百来户的村庄,军民同心,顽强地抵抗了日军侵略,成为青县地区坚强的抗日堡垒。

一架珍贵的梯子

60岁的李天华世代生活在李家营村,他的家中珍藏着一件特殊的“宝贝”——一架宽约0.5米、高2米多,用杉木制作而成的梯子。梯子的顶端已经有些损坏,但这并不影响它背后承载的革命故事。

“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在我们村曾用这架梯子在房顶间躲避敌人的追捕、传送情报。青沧战役时,它又作为攻城的工具被带上战场……”时至今日,李天华依然记得父亲讲述的关于这架梯子的故事,也忘不了父亲那句嘱托:“让更多的人了解梯子的故事。”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关于这架梯子的秘密,也随着老人的讲述,渐渐清晰起来。

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时期,1943年左右,青县共产党组织遭到重创,八路军干部、时任二区区长刘敬修来到李家营村,秘密发展党员,传播红色思想。

当时,村里的百姓对日寇暴行深恶痛绝,一心想要把日军打跑。爱国热情激荡在村民的心中。

“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刘敬修在村里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许多村民秘密加入共产党。俺们村也成了附近有名的红色堡垒村,总有伤员被秘密运送过来。”李天华说,村里的抗日热情高涨,战争年代曾涌现出很多抗日英烈。他的四伯就是在青县半截河战斗中牺牲的。

那时的李家营村,军民一条心,家家有地道,户户都相连,房屋鳞次栉比。因此,县大队提出,做一架梯子,方便战士们在房顶活动。

李天华的父亲李其芝因为入党早,思想觉悟比较高。听说要做梯子,他拿出了家里的农具耙和板凳。

“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连木料都很缺乏。”李天华说。

就这样,在李家人的帮助下,一位会木工活的八路军战士制作了这架梯子,梯子上还留有耙上面的铁环。

白天,梯子立在墙上;到了晚上,八路军依靠它躲避敌人的追捕,传送情报……

李天华指着一片老房子说:“原来,房屋间的距离连两米都不到,八路军来了,从梯子爬上房,顺着房屋走,能直接跑出村去。这种斗争方式叫‘高墙堡垒’,和地道战、青纱帐一样,都能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梯子就是高墙堡垒的工具。俺们村可以说是下有地道,上也可以爬房顶。”

后来,解放青县的战役打响,这架梯子作为攻城的工具,被战士们带到了战场上。

李天华说,他的父亲李其芝当过很多年村干部,解放青县时,李其芝曾在村里组织了一支担架队,到战场上运送伤员。他还曾多次向城内的敌人喊话,宣传我党的政策。

说来也巧,就在青县城解放后,李其芝在城墙附近又找到了这架梯子,将它抬回了家。从此以后,便像“宝贝”般珍藏起来。梯子背后的红色往事,也被李家人一代代传诵下来。

李天华说:“父亲在世时,每年都要用桐油把梯子刷新一遍。梯子虽小,但故事可不少,它对于俺们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惨案死伤近20人

行走在李家营村,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栋老房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在一处废旧的房屋前,李天华驻足许久。他说,这里曾发生过惨绝人寰的“李家营惨案”。

当时,李家营位于木门店、曹寺、盘古3个据点之间,日寇经常来村里“扫荡”。1942年5月后,敌人更加猖狂。在齐营、大盘古、北孙庄等地增设据点,修炮楼,加剧了对百姓的残害。

1942年6月17日拂晓,驻木门店的日伪军包围了李家营村,把全村百姓赶到了一处空地上,并逼问百姓:“为什么不砍玉米、高粱?”大家沉默不语。见没有回应,日军头目恼羞成怒,举起军刀,把保长代金奎砍倒在了血泊之中。

随后,日伪又把村里70多名男子赶到一户村民屋里,放起了毒瓦斯。顿时,刺鼻的毒气弥漫开整个房间,人们赶紧捂住口鼻。几个伪军手持刺刀枪在门口守着,人们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屋内咳嗽声不断,处境越来越危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敌人以为屋里的人都不行了,才撤离了现场。眼见敌人走了,屋里几个人开始跳窗、砸门,中毒轻的跳进了旁边的水坑里,重者直接昏倒在地……最终,这场惨案死伤近20人,村民们悲痛不已。

这段往事,被李其芝记录在党史资料中,也镌刻在李家营每个村民的心中。

为什么不砍玉米和高粱?李天华道出了原因:“成熟后的玉米、高粱是天然的‘青纱帐’,我们的八路军战士能够以此为掩护,躲避敌人的子弹和追捕。”

他还讲述,当年,二区区长刘敬修来村里就是顺着村西黑龙港河河堤过来的。

“刘敬修与村里联络有一个特殊的信号——河堤上一块三四十厘米高的老土坯。如果土坯立在河岸上,就说明有危险,不能进村;如果土坯倒放没立起来,就说明村里没有危险。”

这个联络人就是李其芝,那些年,他冒着危险,偷偷地跑到河堤上,给刘敬修传递信号。

村中故事如同电影情节

李天华说,战争年代,村里发生过很多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影片里的很多情节令人浮想联翩,与村中往事十分相似。村民们甚至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以李家营村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主要讲述了1942年5月,日寇集中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率领军民与之斗争的故事。在一次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八路军遭到敌人夹击。一位叫阎志刚的排长受重伤,在寻找组织的途中被李大娘救下。李大娘与儿媳凤霞对他细心照料,养好伤的阎志刚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敌人跟踪,给八路军造成损失。各村利用地道战和敌人展开斗争,让狂妄的敌人吃尽苦头。上级决定拔掉敌人在刘家营的据点,阎志刚献计,智取刘家营。冀中军民齐心合力消灭了敌人密布的岗楼,恢复扩大了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冲破了残酷的“黎明前的黑暗”。

这部上映于1956年的电影,后来曾连续几十年在乡间播放。在李家营村露天放映时,不仅广受欢迎,还引发村民热议:“这电影演的不就是咱们村的故事嘛。”

村民们的怀疑不无缘由。

李天华说,影片里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刘家营的村落,村里家家有地道,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八路军打击日寇。影片里有一段抢粮食的情节,目标就是刘家营、赵家营、李家营等,像这样周围几个村落都为“营”的,在全国也不多见。

“李家营村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二联营’之一,据传当年是官方的聚兵之地。如今的李家营村附近依然有12个‘营’村围绕,分别是张家营、代家营、柳家营、齐家营、达子营等。”李天华说。

不仅如此,电影中,主人公凤霞为传递情报,躲进了村旁一处庙宇里。而李家营村附近确实曾有一座大庙,李天华查阅资料发现,这座庙就在村西南不远,叫广胜寺。

影片里讲述的大娘救治伤员的故事,李家营也曾有过真实事件,就发生在1942年。村中李宝龙的妻子段雨珍照顾伤员、掩护八路军,曾被传为佳话。

“我父亲在世时曾说,县大队的很多八路军战士都来过我家,其中就包括负责宣传的同志。从故事情节、地名等方面看,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就是以李家营村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李天华说。

为了梳理李家营村的历史,李天华重新整理了家谱、搜集各方面的史料,他也搬出了那架珍贵的梯子,打算捐赠给相关部门。他希望,透过这个老物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家营村在革命岁月中的贡献,铭记历史。

2022-01-25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杨海利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7560.html 1 青县李家营的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