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述的九尾狐、屏蓬、乘黄等奇珍异兽长什么样子?在王佳惠的“小红书”账号“菜菜的羊毛毡”里,就能看到它们的“真面目”。
王佳惠将她用羊毛毡制作的“山海神兽”照片发到网上,短短几天就引来众多关注,不少网友留言:“神兽,活了!”
很少有人知道,王佳惠的家里,藏着一个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瑰丽世界——
《山海经》中记述的九尾狐、屏蓬、乘黄等奇珍异兽,萌版“铁狮子”,有着大运河最美弯道之称的“Ω”形河道……
这些惟妙惟肖的羊毛毡作品,均出自29岁的河间市故仙镇人——王佳惠之手。
农历虎年快要到了,王佳惠又创作了虎头帽等与虎相关的作品。
歪打正着
王佳惠说,她制作羊毛毡作品的手艺,是歪打正着学会的。
读大学时,王佳惠念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是其中一门课程。
起初,在手工课上,王佳惠学的是制作黏土人偶。制作人偶头发时,会用到少量羊毛。但久而久之,人偶做多了,便剩了不少羊毛。很偶然的一次,她在网上看到有人制作羊毛毡饰品,就有样学样地跟着做了一些发卡、胸针。
那时候的王佳惠,纯粹是为了废物利用才接触这门手艺的。至于后来制作“山海神兽”“铁狮子”,当时,她压根没想过。
王佳惠制作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羊毛毡玩偶,是一只五六厘米长的紫色小狗。别看作品个头不大,却花了她小一天的时间。那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这门手艺的复杂程度。
制作羊毛毡作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针毡,一种是湿毡。
王佳惠最先学的是针毡。要先用针不停地戳羊毛,让羊毛毡化,之后再戳成想要的形状。一开始,王佳惠不熟练,手指常被扎破,新伤摞着旧伤,许久也好不了。
后来,她又学会了湿毡法。虽然不会再被扎到,但湿毡法需要长时间搓毛,久而久之,手上就长了倒刺,“比针扎更疼。”
2016年,王佳惠大学毕业,在沧州找了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她喜欢这份工作,制作羊毛毡作品的手艺也就放下了。
转折发生在2019年。那一年,王佳惠遭遇了一场车祸。
在家养伤期间,她无意间看到《沧州日报》上刊登的有关清风市集的报道,一群热爱艺术的手艺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快乐,让一项又一项手艺被更多人熟知。
这让王佳惠有了重拾手艺的打算。
“复活”神兽
起初,王佳惠制作的羊毛毡作品,大多是草莓、蘑菇、鲜花……虽然同样惹人喜欢,但在王佳惠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儿文化内涵。
她从小就喜欢有关中国传统神怪的书籍,尤其钟爱《山海经》,对书中记述的400多个神兽更是近乎痴迷。
“做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出来。”王佳惠决定“复活”它们。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些奇珍异兽到底长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王佳惠只能根据书中文字记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尽量尝试。
文言文言简意赅,以蜚兽为例,《山海经》仅用26个字就将它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文字提供的线索实在有限,王佳惠无奈又买了一本插画版的《山海经》,可她只草草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和文字相比,虽然这些插画更加具体,但也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王佳惠尝试从文字中读出神兽的性格,并加入自己的理解。
《山海经》中描述神兽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在设计图样时,王佳惠留意到了“乘之寿两千岁”这句话:“人人都想长生不老,可从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这说明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骑上它就能增加2000年寿命,那这一定是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于是,王佳惠设计出的乘黄,既保留了狐狸的外形,也突出了背上的角:“我想,难以乘坐的原因,除了不容易见到,可能也和背上有角有关吧。”
从去年年初开始,王佳惠相继“复活”了十多个《山海经》中记述的神兽。她将这些神兽的照片发到“小红书”上,短短几天就引来众多关注,不少网友留言:“《山海经》神兽,活了!”
沧州元素
王佳惠设计的《山海经》神兽火了,紧跟着,她又打算把“沧州”也戳进羊毛毡里。
去年4月,王佳惠开始“复制”铁狮子。
当时,王佳惠正在孕期,除了翻阅文字资料,她还挺着大肚子,操控无人机绕着铁狮子飞了小半天,只为掌握更多细节。
在“复制”铁狮子的过程中,王佳惠同样融入了自己的想法:“铁狮子又名镇海吼,相传是为镇水患而造的。我想,正因如此,它才被设计成现在这副威严的模样。可如今步入了新时代,大家生活幸福,我就把它设计得呆萌些,并取名为‘温柔的铁狮’。”
羊毛毡版的铁狮子制作出来后,王佳惠带着它参加了不少评选活动,并在第三届沧州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铁狮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银铁狮奖……
除此之外,王佳惠还依照有着大运河最美弯道之称的“Ω”形河道,设计制作了书衣等有沧州元素的文创产品。
“希望将更多传统文化、沧州人文与羊毛毡制作技艺结合在一起,为宣传家乡文化出一份力。”王佳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