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8日
第06版:06

踩高跷

洪建国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这让我时不时想起儿时过年庙会的情景。大伙欢天喜地相聚在一起,敲着锣鼓,扭着秧歌,舞着龙狮,踩着高跷,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据说原来古代人为了便于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增加高度,随后逐渐演变成高跷艺术。史料记载,早在先秦年间高跷表演已在民间流行,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能掌握高跷技艺的人也愈来愈少。

小时候,一到过年就有庙会,一有庙会就有踩高跷的,跑着跳着去看高跷表演,那可是小伙伴们最高兴的事了。那时候,十里八村都有高跷队,他们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逢年过节就报名参加乡镇的喜庆活动,最后还会多多少少分些赏钱、糖果什么的。自然村中大多青壮年爷们都会欣然报名,但并非谁都能如愿,这也是有“标准”、讲“条件”的,比如长得丑陋无比呀,生得俊俏如花呀,踩得技艺超群啊……

“开始了,开始了!”小伙伴们等不及高跷表演,就把我生搬硬拉去了,“小脑袋”们很敏捷地从人群夹缝中钻来钻去。霎时,雷鼓震天,铜锣齐鸣,高跷队过来了,他们个个披金戴银、涂红抹绿的。他们的高跷也是高低不一,低的有三四十厘米,高的有两米多。“高跷之最”一站起来就跟巨人似的,让人好生羡慕。他们扮演的人物多是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有关羽、张飞、诸葛亮,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真的好威风啊!”

这里的高跷表演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多注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多注重炫技功夫。“快看,‘四大黑人’出来了!”黑么、黑卯、黑铁和黑钉“粉墨登场”,只见黑么脸上抹着锅底灰,黑卯脸上搽着粉,黑铁头上别着花,黑钉梳着朝天辫。他们的扮相滑稽,表演幽默,生动活泼,大家忍俊不禁,小伙伴们更是笑得肚子痛。

高跷队一直在前进,我们也跟着跑着跳着乐着,从不知道什么是累。队伍好长好长,就像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他们一会儿摆成“一字”长蛇队,一会儿走成“八字”形队,气势恢宏,磅礴有力,有技艺精湛的高跷人还能表演碰拐、背拐、跳桌凳、翻跟头、单腿跳等高难度动作,让人看得心惊肉跳,禁不住称赞叫绝!

那时候,我真希望自己也有一身高超本领,踩着高跷能够腾挪跌宕、健步如飞。七八岁时,我对高跷的向往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哭着闹着让父母为我做高跷,晚上就是不合眼,即便睡着梦里也想踩高跷。有一次,夜里我竟梦游似地在父母腿上踩来踩去,痛得父母还以为我得了“神经病”呢!起初,父母怕我摔跟头,但还是执拗不过,就找了两根坚硬而有韧性的榆木,加工成五六十公分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最后在木棍中间安装上脚踏板,这样一副小小的高跷就“大功告成”了。

兴奋的我,赶紧找来布条当绑腿绳,牢牢地把腿和高跷捆绑固定好,准备表演一番。当我踩着高跷站起来时,心里又惊又喜,感觉自己突然长高了很多,一下子就长成大人了。谁承想,要踩好高跷谈何容易!刚开始,我连走都不敢走,索性就扶着墙走,到后来进退自如了,就围着院子跑、满街跑。庆幸我还学会一些高难度动作,譬如:弯腰拾沙包。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摔了不少跤,身上磕青了、撞紫了、流血了,但我从来没喊过痛,也从没有落过泪,又间接锻炼了我的胆识和勇气。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如今,孩子们很少能看到高跷表演了,真想带着他们一起穿越,回到从前去看那庙会。

2022-01-28 洪建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007.html 1 踩高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