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1日
第06版:06

“遛百病”随运河而来

赵金刚

很难忘春节前后那些年俗的热闹,无论从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是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但是,感觉这些总表达不了节日里人人脸上表露出来的张扬的喜悦。心目中总感觉曾经的沧州“遛百病”才是春节后的癫狂时刻。各家各户倾巢而出,满街满巷的人熙熙攘攘,如潮涌动。孩子们放着冒星的小烟花,提着灯笼,一蹦一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每个人好像赶一场满载着幸福的盛会,没有谁甘愿被落在后边。高楼间、小巷尾、广场上,各色各形烟花此起彼伏,点燃了沉寂的天空。路口处冰糖葫芦、儿童玩具、小花小炮摊位前围绕着吵闹的孩子。更有处处设岗的警察维持着秩序。每到路口或桥头,便抛出手中的硬币,有“破财免灾”之意,预示着一年病痛弃我而去,大人孩子健康安顺。

早些年,当我问起遛百病风俗来源时,多人说起这个风俗只有沧州才有。开始我信,但当几年前开始关注运河文化,我想,一些民风民俗不可能只一个地方才有。运河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文化随水流动,春茵夏花秋果冬韵在一水之间悄然转换。因为运河,水流南北,人来四方,那些民喜人欢的风俗便会随运河传入各地。

事实正是如此,通过采访多人并查经阅典,“遛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风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为吉兆。”亦如吴桥籍明末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和北吴歌》,描写的是吴桥旧城:“元宵踏月月如银,士子焚香拜圣人。道遇女郎走百病,南关灯火一时新。”直接反映了吴桥在明代女子有踏月“走百病”、士子俱诣文庙烧香的风俗习惯。康熙年间《天津卫志》中“上元日,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妇女群游,曰走百病。走百病,散步,上桥走是延年益寿……”由此可见,遛百病在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沧州等多地都是重大节日。

大运河沧州段谓之南运河,1978年彻底断航,之前始终发挥着航运功能,特别是明清时,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船近码头,洪声高嗓的纤夫号子,昂扬长啸的骡马,疾步踉跄的运河运货汉子。泪眼彷徨的送别,一船接一船的离去又靠岸。运河带动了沧州城市的迅速膨胀,也吸纳着南来北往的运河文化。

沧州作为重要的沿河城市,南方士子乘舟北上,为沧州留下了无数美妙歌咏,明朝茶陵诗派李东阳诗:“片帆轻舸发沧州,野村离离散不收。两地离心河上草,一灯残梦渚西楼。尘尘晓市人烟集,云拥春城水汽浮。”南北士子随河交流,便有南北文化伴水而动,一些民风民俗也随河游走于南北。

端午节赛龙舟,本是南方的民俗项目,由南方士子沿运河传入北方,明清时在沧州盛行一时。“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载“邑治西临卫河(运河),端阳节候龙舟竞渡。每舟没人三五,革衣绘彩,蹲舷若兽,呼为水兽。倾城士女,夹岸而观,雄黄搅酒,贮坛皮封,争掷波心,各舟水兽,急没探取。两岸欢噪,声闻数里,此清初沧江最盛之时。”由此看出,赛龙舟虽是南方引进,但到了沧州,赛制却有所不同,不是等龙舟赛完颁发奖品,而是先将奖品——整坛的雄黄酒放置岸边作诱饵,来刺激选手们的斗志。

大运河不同于一般的河流,它是一条有性格有灵魂的长龙,为沧州这方大地民间文化增添了绚烂色彩。在近几年走访运河沿岸遗址遗物中,在诸多运河老人的描述中,听到一句民间谚语:“只有闲死的,没有累死的。”这是在运河入沧第一村——吴桥第六屯听到的。村民说,这是他们村才有的谚语,可后来在山东济宁也听到过类似的谚语,于是心里想,这条谚语随运河潺潺流水的音律飘到沿岸人们的耳畔,丰富着当地人的精神生活。

“只有闲死的,没有累死的。”是说第六屯运河漂来一口铁钟,人们把它挂到运河岸边玉皇阁西侧的柏树枝上,每到节日或集市日,村人就会敲响大钟,开始为食不果腹的穷人放粮施粥。令人惊奇的是,没过多久,这棵挂钟的柏树大部分枝叶逐渐干枯,可唯挂钟的这枝依然翠绿繁茂。闲着的树枝死了,挂钟的树枝茂盛。村上年近八十的魏德峰老人说,这谚语是教人们不要偷懒,要学勤快呢。

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她有母亲般大气、淳厚、沉静,善于接受和容纳万物,然而她又是充满斗志和激情的。正因如此,养育出为了中华民族大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运河汉子。在去年建党100周年对运河红色文化采访中,听沿河村里老人们讲起,在抗日战争期间,第六屯、冯家口等地农会组织年轻力壮的村民积极配合八路军抗日,每到月黑风高之夜,村里小青年们便摸黑到津浦铁路去,抄镐轮锹,扒铁路,砸火车,使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火车受到重创。

在青县二十里屯村采访中,我们在村委会看到了一块旧船板,这是1941年被日本飞机炸毁的木船遗物。原来,这条船是当地富户车家的运输船,后来用作运送抗日物资,被日军炸毁后,激起了当地村民的愤恨。二十里屯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海带领11位村民,用炸药和地雷壳子自制了12个水雷,拴上绳子浮在运河水面,日本满铁船来后,船上的螺旋桨一碰,连船带小鬼子都给炸上天了。

这类红色故事在运河两岸听到许多……

其实无论运河文化中的民族气节故事,还是民俗民风、谚语俚语,都会伴着这条母亲河滋养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中国大运河从一条沟开始,到千里通畅的大河,声声号子里,均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历程。古老的运河面目已遥远得有些模糊,但沿岸人们的精气神依旧像水流,涛涛不息,留住历史的苍凉,留住当下的激情,留住生命的清香。

2022-02-11 赵金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839.html 1 “遛百病”随运河而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