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吴桥县“两会”胜利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回顾,明确了2022年主要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重点工作,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21年,吴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县、美丽吴桥,大力实施“杂技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三项任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吴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2022年吴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河北“三六八九”总体思路、“六个现代化河北”总目标、“两翼、两区、三群、六带”发展布局和沧州“一四五九”工作思路、“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大战略”,扎实推进“三项任务”,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县、美丽吴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日前,吴桥县“两会”胜利召开,总结了2021年成绩,部署了2022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为顺利完成上述目标,2022年,吴桥县着力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聚焦杂技兴县
擦亮对外交流金名片
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打造大运河最美吴桥段。
突出规划引领。对全县34.8公里大运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高标准完成大运河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规划体系。
突出项目支撑。以杂技大世界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以备战河北省旅发大会为契机,对运河人家美食街、球幕影院等建成项目抓招商、抓运营,对杂技山水小镇等在建项目抓施工、抓进度,对吴桥·环球杂技城、海洋极地世界等洽谈项目抓落地、抓开工,深化与北京十渡、山东水发等战略投资者合作,壮大杂技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突出保护传承。做好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开展河道东侧两公里核心监控区综合治理,丰富运河公园、“五季”公园体验业态。落实激励政策,做强杂技职业教育联盟,健全“产学研”一体办学机制,深入开展杂技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快推进吴桥杂技学校扩建项目,积极筹备全国杂技绝技绝活展演,争创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
突出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乐山乐水休闲农业示范园、酒章文创园和10个乡镇农旅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精品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持续抓好运河沿岸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推动形成主轴带动、多点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
聚焦工业强县
持续做强“新四大主导产业”
围绕“园区税收五年翻番”目标,持续做强“新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季度集中开工、项目擂台赛,实行领导包联、观摩考评、巡查督导、跟踪问效“四项机制”。
狠抓招商引资。用好用足《关于鼓励“2+4+X”产业发展的14条意见》,抢抓京津雄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开展领导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年内签约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
狠抓园区支撑。推进宋门化工集中区、应急产业园、新高地产业园建设和宋门园区管委会外迁,实施特勤消防站、生物质工业供汽、蓝领公寓、“三水”治理、园区道路等基础工程,增强开发区承载能力。不断完善“一部手机管化工”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狠抓安全生产问题整改,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关于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清理处置实施办法》,大力开展“五未一转”土地集中整治,依法处置低效用地。
狠抓技术创新。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推进技术改造和产品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发展经费投入,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聚焦宜居宜业
开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篇章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带、两轴、三区”组团式发展格局。“一带”指大运河文化发展带;“两轴”指安陵到中心城区到宋门园区(G105、冀鲁连接线),铁城到中心城区(G339);“三区”指控制优化区(村庄地区)、集聚提升区(重点乡镇+中心村)、拓展强化区(中心城区+宋门园区)。
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推进G339国道绕城二期动工实施,谋划准备G105国道绕城、梁集高速出口项目,实施太行道北延等5条道路建设和站前路商业街修复工程,改造沙王桥等8座农村危桥,大力开展农村交通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城乡路网。
完善县城载体功能。大力推进城区公厕改造二期、人防直属工程、集贸市场搬迁、“雨污分流”管网疏改、南湖公园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开展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深入推进拆除违建、垃圾分类、公厕提升等20项重点任务,依法取缔非法运营三轮车,改造站前街老旧居民区和24个老旧小区,创建3条“四化”样板示范街道。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发展特色种植,加快推进北京新发地(吴桥)农副产品智慧物流园建设,建立农产品全链条产销体系。以吴桥古运河畔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申报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全省“示范样板”。扎实推进于集镇于西村、安陵镇赵家茶棚新型社区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增强群众文明意识,实现环境整治由“清脏”向“治乱”转变、向“美化”拓展。
聚焦生态引领
增强绿色发展新优势
大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持PM_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强化VOCs行业企业监管,精细化管控扬尘污染,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确保PM_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双达标”。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加快实施宣惠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推动城区污水处理厂加快投入运行,实现入河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规范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
严要求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坚决完成162万立方米地下水压减和1497眼取水井关停任务,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水位止降回升。加快推进地表水调蓄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宣惠河、桑兴河整治工程,新建闸涵11处,引调水6000万立方米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健全地下水管控机制,依法查处非法开凿取水井、无证取水等违法违规行为。
高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推广使用新能源技术,加快推进实施农光互补项目,积极引导企业绿色化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年内单位GDP能耗完成市定任务目标。倡导健康环保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聚焦民生
书写幸福新答卷
提升兜底保障水平。拓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及时化解欠薪现象。规范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铁城小学等12所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提升。强化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更加灵活的“订单式”职业教育。
加快健康吴桥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确保景澜幼儿园、托育园投用招生,成立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推进润城医养园项目建设,改造区域敬老院两所,打造精品幸福院3家。
铸牢疫情防线。落实“十个常态化”30项重点防控措施,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精准做好重点场所防控、重点环节查控、重点人群管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强大合力。实现疫苗适接人群应接尽接,构筑坚固免疫屏障。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持续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开展冬奥文化活动,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持续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选送优秀文艺节目进农村、进社区。
大力引进外来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在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对引进的硕士以上学历、发明专利持有人等人才发放相应补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新一轮“证照分离”“证照联办”改革,推进智能化政务服务大厅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优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谋划市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健全完善领导干部项目分包责任制,开辟项目审批“绿色直通车”,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主动服务,限期办结。持续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充分发挥“企业家直通车”平台作用,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违法行为,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始终做到依法行政,始终做到勤政务实,始终做到从严治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忠诚、法治、担当、廉洁政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县、美丽吴桥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