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收到班里一位特别优秀的学生写给我的信。一开始,孩子真诚地表达了对我的喜欢和感激,接下来,笔锋一转,委婉地说出对我的不满。事情源于一次考试,孩子因疏忽落下一道题,被我当众批评。她在信中说:“老师您知道吗?您批评我的时候我感觉很没面子,我的自尊心受到很深的伤害。下课后,我觉得同学们都不愿意理我了。”在信的结尾,还提出了她认为合理的建议:“老师,如果我再犯错误,请您把我叫到办公室,没人的时候再批评我。”
读完孩子的信,我久久难以平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了孩子几句,言辞并不犀利,没想到孩子的小心灵就因此受了伤。这让我不禁陷入沉思:现在的孩子,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孩子,大多玻璃心,太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
我现在的教育方式,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曾经我极力推崇赏识教育,一味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精彩极了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而糟糕透了的批评却是孩子前进的绊脚石。
殊不知,我忽视了教育的个体,赏识教育专家周宏的女儿周婷婷是个聋哑人,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命运就给了她重重一击。与别人的不同让她陷入自卑的泥潭,她需要修复,需要治愈,而恰到好处的赏识正是帮其树立自信最好的方式。
而我们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家人的呵护和他人的喝彩声中,一路坦途,没有经历成长之痛,他们心灵的外衣薄若蝉翼,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
就像我的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他就是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然而,到了高中,他不再出众,心理上的落差让他自尊心受挫,老师的批评更是让他“很受伤”。
我经常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有意识地去打击他,去磨练他,可是没有如果,我只能无奈地看着他在不良心态下备受煎熬。
如果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那他就应该给自己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开始调整我的教育方式,不让这样的教训在我的学生身上重演。
特别是对于班上那些出类拔萃的乖孩子,我会“鸡蛋里挑骨头”,适当地给他们一些警醒,甚至是惩罚。
教育不是不能惩罚孩子,如果平时你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样的惩罚就不会变成一种伤害。
我爱他们,非常爱,正因为爱他们,我才不会迁就他们。
平日里,我会敏锐地捕捉优秀孩子身上的一点儿小错,哪怕是忘记带班牌,我也会把它当作磨练孩子的机会,通过批评警醒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瘸蝉的故事,蝉只有经历如刀剥皮、如箭剔骨、如火烧身、如针穿心的痛,才会完美蜕变。
成长之痛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不经历风雨就很难见到美丽的彩虹。
(作者系海兴县育红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