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民
尹默(1941年4月5日-2022年月2月12日),原名尹德年,斋号“老学堂”,自称“老学翁”。出生于沧县尹家桥村,对中国画艺术苦心求索50载。生前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写意画研究会主席、河北省美协理事、河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主席、沧州画院名誉院长、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艺术总顾问。
一
庚子中秋节过后,一个周日的下午,极普通的日子。
可这一天,对80岁高龄的老画家尹默先生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他会见了一位刚从云南某古村落“寻梅”归来的青年画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使得他这棵沧桑的老树,又抽出新枝,绽开了新芽。
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
那天,青年画家刘国胜为了一幅墨梅图的古扇,来古玩城找收藏家刘长春鉴定。
国胜是因梅而来,两人自然是从梅的话题聊起。
聊中,国胜无意中谈起上半年的一段写生经历,引起正在痴迷画画的长春的极大兴趣。
年前,国胜受邀加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的寻梅团,去云南某古村落寻梅写生,因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所阻,封在了古村出不来。整整3个月,寻梅、画梅,画了几百张梅,都是从未见过的几百年树龄的古梅树。这次写生经历,对他来说,无疑具有化蛹成蝶的意义。
近年来,古玩市场不景气,长春重操画笔,写字画画,乐在其中,又蒙尹默先生点拨,于画,无不用心。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送上门的机会,岂能错过?就问国胜,这些资料能不能给我学习学习?
国胜遂把实地拍摄的几十张古梅图片和写生画稿发给他。
二
第一眼看到这些古梅时,长春被惊到了。
自己学画,多从画集中来,生活中目之所及,顶多是拳头粗细的梅树,几百年树龄的古梅,听都没听说过。不敢私藏,当即发给老师尹默先生。没想到,年已八秩的尹先生同样被惊到!第一时间打电话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梅树?这些图片是怎么来的?
尹先生爱梅、画梅几十年,阅梅无数,也说从未见过如此古奥奇倔、令人震撼的梅树!
七八百年的老树?岂不成了精!
得知是云南的某古村落时,当即就决定要亲自去走一趟,实地考察。长春说,可不行!听说海拔挺高,出租车进不去,摩托车都没法开,只能一步一步爬着上去……
“爬也要爬上去!”
尹先生来劲儿了。此时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
长春没想到,这组老梅树,把自己老师折腾苦了,不光饭没吃好,午觉也不睡了。
“你必须把国胜给我叫来,下午见个面!”
口气里透着急迫,不容置疑。
长春不敢怠慢,赶紧给国胜联系,人家上午正上着课,电话没接,下午电话打过来问什么事。
“下午能来趟不?”
“什么事这么急?”
“尹默老师要立刻见你。”
听说是尹先生约见,国胜同样不敢怠慢。
尹默先生,对他们这一代青年画家来说,不只是艺术界前辈,更是学习的楷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尹先生远足祖国的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采风、写生,更远涉海外办展、考察,自号“老学堂”,将近60岁了,还去北京画院、中国画研究院进修,拜师。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了不少人。
特别是先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新鲜感,永远燃烧着大海一样的激情。是让人从心底里佩服的。
国胜准时到了长春画室,尹先生已经早早候着了。
他不仅到得早,还特地带来一幅刚完成的水墨古梅图,让长春贴在墙上。他觉得这几笔老辣纷披的笔墨,多少得了些这古梅的气韵。
三
国胜一进门,就被墙上这幅苍劲古雅的古梅图迎头一震:心说这幅苍莽古梅画得好啊!落款“老学堂”,知是尹先生笔墨,却不知是受到深刻触动和情感驱动之下的“试笔”新作。
见面顾不得说别的,坐下,尹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这问那,弄得国胜有些局促,一时找不到感觉,
好在是熟人,谈的是艺术。
自己从艺术研究院教授唐建老师的“梅友公社”讲起。
原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自幼喜爱梅花,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寻梅画梅。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云南的梅乡,先后在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等地寻访古梅。
近5年,唐建在博南山中寻访到了6棵500年以上、皆为前人没有发现和记录的古梅。
发现之初,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原因,老梅残败不堪,随时都有被风雨折断的危险,急需抢救性保护。老师心急如焚,多方奔走呼吁,他的真诚感动了梅里的乡亲和县领导,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并多方筹集专款,启动了古梅保护工程。
如今,这6棵古梅均已挂牌保护,与花桥的元梅相映生辉,形成了国内少有的古梅群。
“500年以上?”尹先生惊愕地问。
“不止五百,还有七百、八百年的宋梅、元梅,上千年的唐梅呢。”
说着,国胜打开手机,找到一个《梅友公社》的链接,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号的一篇报道。
今年初春,唐建与梅友公社的社友,在博南山中又寻到了一棵千年的唐梅,并附有高清的实地图片。古树盘根错节,奇倔纵逸,令人震撼!
看到这里,尹先生激情被再次点燃,跟长春吼道:“你看看人家!我为什么就不能去?!”
回过头又问国胜:“国胜,你说我能去不?”国胜吓着了:“您老人家真不能去!我去都有高原反应,九死一生。”
国胜又介绍了一些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果不是一位当地副县长的安排,他们根本没法成行。
激动的老人这才稍稍平缓下来,去的念头打消了,但追问更急切了:“这些图片到底怎么回事?光听长春说不行,你得给我从头说说。”
国胜这才把自己这次寻梅的来龙去脉,从头到尾详细说了一遍。
四
原来,年前他们十几位学生跟随唐老师去写生,阴历二十七八,学生们陆续回去了,只剩他和唐老师等三人。意犹未尽,想再看看,谁知,疫情来了,出不去了,这一封村,就是3个多月!
就是这次寻到了这几棵元代古梅!
“我被震撼到了,带去的200块卡板很快就画完了,又想办法弄进去一批,出村时,收获了一板车的卡板画梅!”
“多亏了那位副县长,自家的房,随便住,吃饭也是他亲自安排,过了几个月与世隔绝的日子,否则可真麻烦大了。”
唐老师对他说:“国胜,你是幸运中的幸运啊,我们找了十几年的梅树,你这一次都看到啦!”
国胜说的过程,一直亢奋着。是啊,他第一次寻梅,如果不是疫情被封,浮皮潦草看几棵树就走了,哪会有这么大的收获?
尹先生还不停地问这问那,像个如饥似渴求知的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还有一个小插曲,这里人迹罕至,天高地阔,那里的村民大概早已习以为常,看到他们对古梅的赞叹,不以为然说:“六七百年的算什么,我们村有1000年前的核桃树,想看不?”
开始他们不想去,核桃树有嘛好看的。可到了一看,树高如一棵棵高耸的烟囱,树冠横跨几十米开外,80棵大树,铺排成树的海洋,恍如到了一个苍莽鸿蒙的世界。
这里何以有如此高龄的古梅,似乎有了答案。
还有一件件寻梅、护梅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
尹先生始终默默聆听,从始至终,没插一句话,可心中却不知有怎样的波涛?
“把你老师的写生稿给我看看。”
国胜翻出手机上唐教授的写生画稿,尹先生一幅幅认真看着,忍不住赞叹:“画得好啊!”
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差距”。
国胜也深有感触地说:“我是教工笔也是画工笔的,可在这面前,感到只画工笔,格局太小了,今后,我也要研究写意画了!”
尹先生这时才说了一句:“这就对了,中国画工笔也要有大写意的精神。”
一老一少,两代画家,沉浸在寻梅、访梅的乐途中,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五
长春一边静静地听,一边也在思考,老师这把年纪了,还这样执着艺术,跟老师比起来,自己差远了,从他二位身上自己似乎也找到了力量。
突然尹先生冒出一句:“国胜,以后我画的梅花,你就给我当指导。”国胜吓了一跳:“这个可不敢,您是前辈,您的梅花已经画得很好了……”
“不,你看见了真梅,我没看见啊!”
这是他的遗憾,也是他的理念,他画画重视写生,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看到的实物,是画不出来的。
说了一下午,当国胜准备告辞时,尹先生拉住他的手:“国胜,你别走,我请你。”这就出门回家去拿酒。
长春明白,先生这是意犹未尽,想继续“寻梅”。
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自己也没听够啊。
于是赶忙说,你二位谁也别动,一切由我来安排。
尹先生有糖尿病,匆匆回家打了肚皮针,就往回返,老伴儿拉住衣服不让去,外面风大又冷,吃嘛饭啊!他急了,一甩袖子,有长春跟着有什么不放心的!
吃着饭,几个人聊得尽兴,临了,尹先生站起身大声说了一句:以后看我画的梅花!
在场的人都相信,今后,他笔下的梅花,肯定又是另一番境界!
昨天,下了一夜的雪,他人未归,人们说,他一生爱梅、寻梅、画梅,该不是踏雪寻梅去了?
这次走得太远太远,去到另一个世界与他热爱的梅花相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