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8日
第05版:05

京剧表演获近百万点击量,“布头戏服”也能唱大戏,教广场舞大妈学台步、唱京歌、文戏武戏都能演,孟村回族自治县老年大学京剧社不简单

小剧社连续两个春节 登上央视大舞台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再上央视,《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深受观众好评。

2月6日,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一鸣惊人》年度之夜”演出,著名京剧演员张馨月隆重介绍孟村回族自治县老年大学京剧社:“他们是2021年特别受关注的团队,表演的节目点击量高达近百万。今天我们把他们全部请过来,为大家进行表演。”

五彩炫目的现代舞台上,9名孟村票友齐刷刷上台,扮演郭建光的80岁老人张福发一句念白:“同志们!这芦苇荡就是前方,就是战场……”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段经典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精彩上演。

这是他们第二次登上央视舞台。2021年1月29日,他们以《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段铿锵有力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喜爱京剧的戏迷票友很多。但从全国票友界来看,这种群体性、载歌载舞的京剧表演,还真不多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社,一下子惊艳了全国观众。

教广场舞大妈学京歌

京剧社队伍不断扩大

这个京剧社成立于1996年,不仅唱京剧,还唱梆子和评剧。

社长郑淑英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剧社时的情景:“我是1998年参加剧社的,当时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里面有不少身怀绝技的老师。”

郑淑英从小喜爱文艺活动,爱唱爱跳,曾在学校、单位的宣传队唱过样板戏、跳过舞蹈。她的哥哥是一名河北梆子琴师,受哥哥影响,她喜欢戏曲,曾获得沧州市十大名票、河北省魅力老人称号。来剧社前,她只会唱几段样板戏,到了剧社后,开始学唱传统戏。她嗓子亮、悟性好、有灵气,又肯钻研、能吃苦,不到一年,就可以演全部的老旦戏《钓金龟》了。

“当时没剧本,也没戏曲频道,我买了盘磁带,听一句、写一句,一晚上,硬是把剧本啃了下来。后来借了个VCD,通过光盘学表演,就这么登台亮相了。”郑淑英说,那时候没有戏台,他们就用土培了个台子,除了《钓金龟》,剧社还演了《空城计》《赤桑镇》。唱戏时条件虽差,但能扮上妆、穿上戏服一圆从小的戏曲梦,还是觉得很满足。

与此同时,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剧社人少,稍微人多的戏,就没法排;可总是那么几出戏,观众不买账,自己也不过瘾,剧社发展受到了限制……郑淑英和老社长吴玉昌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广场舞大妈争取过来!

在县老年大学的支持下,他们组织起老年大学艺术团,一下子有了40多人的队伍。除了教传统舞蹈、歌曲外,他们有意识地让艺术团成员往京歌的方面发展,并教大家走台步。几年下来,剧社队伍壮大了,新排的剧目也随之增多。

七大主演五大名票

排演武戏令人惊艳

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京剧演唱会上,第一天的压轴戏是武戏《关公战吕蒙、徐晃》。这出红生戏,如今已很少出现在舞台上。当手举大刀、扎着大靠、脚踩厚底靴的关羽上场后,观众席中发出一阵阵喝彩声。谁能想到,扮演关羽的张福发当时已79岁高龄!

张福发是京剧社的七大主演之一。他一生从艺,收徒近200名,他和妻子王凤霞不计名利,双双担任艺术指导,为剧社排了不少戏。

如今,京剧社有七大主演、五大名票。刘忠伟,先后三次登上央视戏曲频道的舞台,两次扮演杨子荣,曾获得央视“梨园擂台赛”周冠军及最佳人气奖。王德庆,既能演青衣戏《春秋配》《三娘教子》,又能演小生戏《目连救母》,参加过央视“过把瘾”沧州专场演出。二人均是沧州十大名票,其他成员也个个不凡……

剧社分为舞蹈组、戏剧组、乐器组。多年来,大家不图报酬,不辞辛苦,各安其职,除了排练传统京剧外,还编排了40多个讴歌县城新貌的节目,并经常送戏下乡。老社长吴玉昌20多年来一直默默承担着很多工作,除了为剧社操心着活动场地、搭建戏台、购置道具等外,他还担任着剧本创作、文字宣传等工作。

很多票友终其一生只能清唱,还有些票友能彩唱,但毕竟不是专业的,谈不上四功五法。他们却能演《古城会》等红生戏,扮上妆能唱这些戏,没有多年的功底,根本不可能。

两上央视“春节档”

布头戏服一鸣惊人

小剧社怎么能连续两年春节期间登上央视大舞台?吴玉昌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能走上央视,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去!

2020年,刘忠伟参加央视3套“魅力中国·挑战杨子荣”的节目,与6个人同台竞艺,表现可圈可点。

郑淑英提议:“可以发挥剧社群演的优势,重新编演这段《打虎上山》。”

在杨子荣出场前,他们加上一段舞蹈,舞蹈设计得阳刚、坚毅,表现出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与后面的唱段融为一体。经过紧张的排练、录制,《打虎上山》制作完成,视频资料递交到了央视。

两个月后,央视邀请他们去录制节目。11月15日,他们走进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组的录制现场。2021年1月29日,节目播出后,观众点击量近百万,在全国京剧界中,他们真的一鸣惊人了。

去年11月28日,郑淑英再次接到央视的邀请电话:“这次时间紧、任务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班人马演出《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有问题吗?”她回答:“没问题!”

现实情况是剧社没有排练资金,上次去央视演出《打虎上山》,戏装还是他们买来布头自己制作的。更严峻的是,能演这段戏的演员寥寥无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要学唱、学动作,还要配合默契……很多人觉得,这根本就不可能!

“这是多好的机会!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拿出泰山顶上一青松的精神,我们就能拿下这段戏!”名誉社长吴耀群说。

排练场设在艺术指导张福发家,他的妻子王凤霞一字字地教大家演唱,老两口负责编排舞蹈、教身段动作。所有人锲而不舍、努力地学习着……

与此同时,吴玉昌、郑淑英对服装道具煞费苦心。体现新四军特色的行军鞋买不到、也做不出来。最后,他们想到在黑布鞋上贴白胶布的土办法,效果出奇地好……

12月23日,他们到北京进行录制。央视导演对他们的精彩表演竖起了大拇指:“用心了!真不错!”

他们哈哈笑着,心里想,我们费了多大功夫呀,能错的了吗?

今年2月6日,节目播出后,又在全国火了一把。这下,大家学唱京剧的劲头更足了!

2022-02-18 本报记者 杨金丽 京剧表演获近百万点击量,“布头戏服”也能唱大戏,教广场舞大妈学台步、唱京歌、文戏武戏都能演,孟村回族自治县老年大学京剧社不简单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9538.html 1 小剧社连续两个春节 登上央视大舞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