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季振同烈士的女儿季平龄老人,从北京分别给沧州日报社及各界人士和沧县县委、县政府写来两封信函,就促成季振同烈士故居落成表达衷心感谢,并向家乡父老致以节日的问候。
致信沧州日报社
感谢多年来不懈宣传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七,记者收到季平龄老人从北京发给沧州日报社的感谢信。这封信是老人元宵节期间所写。在举国上下喜庆团圆的日子里,老人没忘沧州的父老乡亲,以92岁高龄,执笔写下对亲人们衷心的感谢和节日问候。
“沧州日报社、沧州各相关部门、沧州各界人士以及沧州的父老乡亲,大家好。
我是季振同烈士的女儿、今年92岁的季平龄。我在北京的家中向各位问好,给大家拜个晚年,并祝各位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团圆。”
拆开信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在信中,季平龄老人说:“我的父亲季振同在1931年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与诸多爱国官兵共同缔造了一次具有传奇色彩的起义,绘就了一部红色起义英雄谱。‘宁都起义’的胜利直接瓦解了蒋介石派往江西的剿共兵力,增加了红军有生力量,产生了可歌可泣的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成为中国革命史、中国军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季振同烈士的丰功伟绩,因为历史原因,在他的冤案平反之前及平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公开介绍得很少。有关“宁都起义”的文章中,对烈士事迹或一笔带过或疏漏或错讹。烈士在起义中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起了什么作用?“宁都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起义后烈士又有哪些贡献?众说纷纭,迷雾重重。然而,家乡并没有忘记烈士的功勋,沧州各界及有关文史工作者,对烈士的事迹及“宁都起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探寻和梳理。这些文章,近20年来陆续通过各级媒体及《沧州日报》刊登出来,烈士的功勋逐渐清晰。
以《沧州日报》为例,10余年前,先是报社工作人员季彦胜(季振同的邻居)写来烈士的有关文章,后来又在老党员季辛生(季彦胜之父,离休干部,已故)的帮助下,本报记者对季振同故居及轶事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并以《将军庭前野草花》为题刊发,后又以专栏“触摸沧州文脉”“寻访沧州名人故居”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对烈士事迹及故居情况予以关注和报道。去年,本报记者与沧县筹建季振同故居的有关人士,一起到北京、天津进行深入参访,获得季振同烈士当年领导“宁都起义”的许多第一手资料,7月1日以特刊的形式刊出。
季平龄老人说得不错:“季振同的事迹在家乡广为流传,经过沧州媒体的不断呼吁、沧州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沧州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步落实、沧州父老乡亲的热切盼望,季振同故居得以修缮完成并落成揭幕。”
感谢家乡沧县
修缮季振同烈士故居
季平龄老人致沧县的感谢信写于春节期间,沧县有关部门是在元宵节前后收到的。
老人在信中说:“我始终收获着来自家乡沧县的关怀和问候,心中对家乡的感激和思念从未间断。家乡人民质朴热烈的情意为我带来了无限的温暖,让我的内心如春天一般生机盎然。我们都是沧县的儿女,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故乡给予我们的坚强不屈与温厚善良,我们的根系都深植于故乡辽阔的土地上。”
季平龄老人及家人“对尊敬的杨猛书记、穆春江县长、董永盛主任以及沧县的父老乡亲表示感谢,家乡人民没有忘记牺牲了近90年的季振同烈士,也没有忘了远在他乡的季家儿女。”
读到这里,让人不禁动情,想必,老人在写信时想起多年来的往事,也已泪眼婆娑。季振同烈士蒙冤时,老人才两岁,随母亲刘玉芝(冯玉祥将军内侄女)在以后60多年的岁月里,过着颠沛流离、改名换姓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她们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和迫害,不得不寄居在亲戚和朋友家中,度日如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季振同是“反革命”,母女俩更不敢暴露身份。直到1979年春,多病的刘玉芝在女儿季平龄的搀扶下,找到了曾与季振同一起领导“宁都起义”的苏进和李达等人,请求他们代为季振同平反。1979年6月,姬鹏飞、黄镇、李达、王幼平、苏进等12位“宁都起义”参与者上书中央,要求为季、黄平反。6月22日,叶剑英副主席批示:“……我听过毛主席说过(似在延安)杀季振同、黄中岳是杀错了的。现在我觉得这一冤案应该昭雪。”此后,季振同得以平反,恢复党籍。(据《党史博采》)
如今,从北京101中学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季平龄,对烈士平反前的颠沛流离依然刻骨铭心,对此后家乡给予她的温暖亦感念于心。她说:“多年来,沧县人士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季振同烈士及‘宁都起义’一直进行着探讨和交流,对季振同烈士的史料征集也不曾停滞,始终如一。在我们多次往沧县期间,均得到了沧县方面热情接待和无私帮助,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欣慰。2021年11月1日,季振同烈士故居经过沧县相关部门的科学策划和积极落实,修缮完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英魂回归故里
希望建成红色基地
季平龄的儿子宋红说,去年11月1日,姥爷季振同故居修缮落成时,他和家人陪同母亲参加了揭幕式。在揭幕式上,母亲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一时难以说起。在大红色的贵宾签字簿上,母亲郑重写下“感谢沧州家乡的亲人们!”一行字。
这一行字字数不多,但凝结了季平龄老人90多年来沉甸甸的心绪。现在通过季平龄老人致沧州日报社的信中可见一斑:“我和家人参加了揭幕仪式,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环视季振同曾经成长生活的院落,听到父老乡亲的掌声和问候,我的内心不断呼唤,父亲,您的英魂漂泊在外地近90年,今天,您可以回家了!这一刻泪水肆意地流淌,心中的郁结终于抒解,所有的人和往事在脑海中闪现。感谢家乡没有忘记季振同,感谢家乡一直以来对季振同后人的关怀和帮助;感谢沧州各行各界对季振同事迹的宣传和季振同故居修缮的支持;感谢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人们。”
在致沧州日报社和沧县县委、县政府的信上,季平龄老人提到:“希望季振同故居能够成为沧州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希望季振同旧居为家乡红色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沧州这片红色的土地,季平龄老人一往情深。在信的末尾,再次祝愿家乡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父老乡亲平安富足,春节快乐。
是啊,这片英雄的土地,因为季振同等烈士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丰功伟绩而鲜红夺目,当代沧州儿女们也必将珍惜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平安富足,接过红色旗帜,发扬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再接再厉,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