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5日
第02版:02

“硬骨头六连”里拼出硬核青春

——青县籍连长赵松带兵英雄连队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刘兴政 黄子岳

日前,青县清州镇南张庄村响起喜庆的锣鼓声,青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组成军地联合慰问组,带着“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慰问金和奖状,一路敲锣打鼓,来到“硬骨头六连”连长赵松的家里,向他和家人送上祝福和关怀。

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是全军英模单位,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闻名全国和全军。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参加大小战役战斗上百次,靠着勇猛顽强拼出了“硬骨头”的名气。新中国成立后,六连在参加剿匪反霸、抗美援朝作战中,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硬骨头精神”。1964年,该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2020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2020年7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连队“时代楷模”称号。

2008年,赵松参军入伍,成为“硬骨头六连”的一名列兵。2019年,他成为“硬骨头六连”的第44任连长。在赵松的带领下,这支连队延续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最硬核战士的姿态,活出最青春的模样。

1989年出生的赵松,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高高的个子跟他的名字一样,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他的手上布满老茧,还有伤疤若隐若现,说话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看到他,便仿佛看到了整个“硬骨头六连”的模样……

2018年,赵松在一次训练中左手腕舟骨断开,术后手腕里不仅打上钢钉,还需要长时间用绷带固定静养。在确保手腕不会受到二次伤害的情况下,他制订了一系列上肢力量恢复计划。从哑铃开始,最后加练到15公斤……在不久后旅组织的体能“特三”考核中,他硬是用打着钢钉的手,攻克一个个难关,成为全旅首位通过“特三”考核的干部。

赵松的手腕好了以后,可手腕里还有根钢钉,他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奔跑的钢腕”。赵松说,有时候他会把钢钉比喻成自己的战车,因为这个钢钉已经“深入骨髓”了,就像他们的战车,也是奔腾在他们的血液中,跟他们融为一体。

赵松的自律,战士们有目共睹。每天他都比其他人早起一个小时去跑8公里;每天晚上要“加餐”拉单杠。他的朋友圈里有几张照片,都是晚上拉单杠的时候在地上写的“正”字,他说:1个“正”是5画,1画代表10个,10个为1组,一般拉25到30组。每次拉单杠的时候都要负重15公斤……现在的赵松,对战车的驾驶、射击、通信三个专业非常精通,对战车的管路、线路、电路也都非常清楚。这让赵松在如何组训和规避训练风险等方面,有了很多自己的方法,战士们对他都心服口服。

赵松一直坚信身教永远胜于言谈,“要做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要立就要立起一个标杆。”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曾被南部战区陆军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2次获评南部战区陆军“首席教练员标兵”,被第74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喜报虽小,一头连着军心士气,一头系着军属光荣。”青县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青县人能在“硬骨头六连”当连长,这是全县人民的骄傲,也希望以此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的热情,营造社会尊崇军队的良好氛围。

2022-02-25 ——青县籍连长赵松带兵英雄连队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0159.html 1 “硬骨头六连”里拼出硬核青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