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5日
第05版:05

古巷深处老医师

50年义务行医 为上万人祛痛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从大运河向东不远,通衢大道深处,隐藏着沧州城久已有之的老街巷——义和路。74岁的医师马振东,就住在这条路的万顺胡同里。

上写“惠慈诊所”的牌子,挂在门洞里。和这块牌子挂在一起的,还有两块雕工精美、书有“仁心德术 令名厚泽”“正道行医”字样的木匾。

这里,不仅诊费、治疗费分文不收,就连自己调制的中草膏药也都免费赠。

从1972年开始治病算起,医师马振东这么做,已经整整50年了。

“不收费比收了费还高兴!”

一个简单的想法,从此50年看病不要钱

这座老宅,是马振东出生、长大的地方。就像老宅濒临的义和路的名字一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典型的老辈沧州人的性格——急公好义、古道热肠。

1967年,21岁的马振东在当时的草辫厂上班。因缘巧合,他结识了工友的父亲于永洲。于先生是一位老中医,为跌打损伤患者治病,手到病除,在沧州名气很大。马振东见老先生年纪大了,一个人既要看病,又要碾药配药,难免吃力,有空时就去帮忙。老人看他纯朴厚道,干活实诚,很喜欢他,就想把一身本领教给他。

马振东对医学兴趣不大,拒绝了老人的好意,但该帮忙依然去帮忙。一年后,于永洲说:“艺不压身,你学到身上,关键时候能医病救人,总是好事。”

马振东想想也对,开始跟随学习正骨、按摩、配药等医术。他从小习武,熟悉人体结构,手指又有力度,医术进步很快。1972年,就开始正式给人看病了。后来又考取了医师证。

第一个病人是腰腿疼的患者,来的时候,走路费劲,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经过他一番按摩,病人下地走路时,腰腿也不疼了,整个人一下子神清气爽起来。那人满脸笑容,就要掏钱付诊费。马振东连忙摆手:“不要钱,不要钱!”那人又是惊喜又是感谢,告辞而去。

看着病人远去的身影,马振东心头的那份愉悦难以尽述。“不收费比收了费还高兴!”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从此以后,无论给谁看病,他一视同仁,都不收费,且一做就是50年。

“救人要紧,这就走!”

70多岁的老医师收拾药箱快步而去

马振东的诊室,就是他精神世界的一个微观缩影。

不大的房间,摆着十八般兵刃器械,连正骨按摩用的铁架子床顶,都放着大刀长戟。四壁则是书画作品,既有梅兰竹菊,也有行草隶篆。“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行医技精湛,舍药德高尚”等,题写着他的诸多善行。桌上一隅,摆着医书和人体骨骼模型。还没盖上的膏药盒内,飘出丝丝缕缕的草药香。

一大早去采访,正好有两人刚看完病,在一迭声的致谢中离去。采访进行中,又进来一对农家打扮的中年夫妻。前段时间下雪,男人摔伤了胳膊,女人磕了膝盖。马振东给男人正骨、按摩,女人介绍起来:“俺们是侯庄子村人,和马大哥认识十二三年了。那时俺家孩子摔伤住院,伤势一直不见好。听病友介绍,慕名找到大哥。大哥真是太厉害了!按摩后,孩子当时就能下地走路了!认识大哥是我们的福气。从那以后,俺家谁有个摔伤什么的,不去医院,直接来找大哥。大哥人太好了,每次都义务看病。开始我们带东西来,被大哥大嫂拒绝了几次后,才知道,他是真的分文不取呀。”

马振东的手法好,动作又快,不一会儿,他就给男人按摩完,调配了膏药敷在伤处,又嘱他多个注意事项。女人的伤势较轻,按摩后就没有大碍了。这时手机响起——又有人慕名而来。

来人是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人,面色却带着焦虑——90多岁的老父亲不慎摔伤骨折,这个年龄不敢再做手术,多方打听找到了这里。

“能出诊吗?车就在外边。”

“救人要紧,这就走!”马振东收拾了药箱,快步随他而去。

“我不在意这些,不用放在心上。”

身怀医技,解人疾苦,为上万人祛除病痛

50年,1825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上午的所见所闻,只是马振东50年行医路上治病救人的一个小小缩影。

有一回,他去医院看亲戚,邻床一位老人腿疼,走不了路,治了很久不见效,老人和陪床的亲属都非常着急。亲戚让他帮忙看看,他上前诊治按摩后,让老人下床走路。没想到,老人真的能走了!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沧县纸房头乡十二户村一个14岁的男孩儿,因为车祸,左腿股骨骨折,接骨后一直不见好。男孩儿父亲慕名找到他,他手到病除,一个月后,男孩儿竟奇迹般地好了!七八年后,男孩儿再次遭遇车祸,又是马振东为他接骨治病,让他重新站立行走。面对马振东,男孩儿的父亲流下了惭愧的泪——当初,马振东治病不要分文,他曾立下重誓,说要报答,却一直没有兑现誓言;而今,还是马振东,第二次治好了儿子的病。马振东听了,拍了拍他的肩说:“我不在意这些,不用放在心上。”

一位献县妇女,跑遍了石家庄、北京的大医院,依然治不好双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来找他治病。一个月后,竟然能下地走路了!那一刻,她瞬间泪奔:“大哥,我都想自杀了,没想到你给我治好了……”

没有具体计算过,保守估计,50年来,他最少为上万人祛除了病痛。人生劳苦,身躯不宁,他见过太多的病人和各种各样的病痛。越是给人治病,他越是感念恩师:当初,如果不是老师坚持,就算他现在有心救人,也没有这解人疾苦的能力呀!

“钱再多也比不上心安”

行医如行侠,他是人们眼里的“沧州好人”

学医之前,马振东就习武,是一位武术名家。他行医恰如行侠,为人治病,解人困厄,大有任侠仗义之风。

1988年,马振东调到沧州市体校工作,同时还兼任炎黄武校的教练员。年龄稍长,业余时间,他义务教起了武术。习武之人跌打摔伤是家常便饭,他为许多学生和习武者义务治疗。后来,他不仅是体校武术队的队医,还担任在沧州举办的省级摔跤、散打等体育比赛的现场医生。

有人说,医生治病救人,收费合情合理,这钱,你应该收!

他答:“我有工资,媳妇也有工资,够吃够花就行。要那么多钱干啥?不收费,为大家服务,挺好!”

退休后,他在家中挂起“惠慈诊所”的牌子。有人劝他:“开了诊所,总该收费了吧?”他答:“我和老伴儿都有退休金,开了诊所还是不收费。”

“你看看,什么东西不要钱?你岁数大了,该换套电梯房了……”

“钱多了就好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给孩子,还可能带来灾祸。”他很认真地说,“真要收费,好几套楼房都买了,可我就喜欢这老房子,住着心安。”

最近几年,结合医术与武术,他编了一套健身操,晨练时义务传授给人们,治好了不少人腰腿疼、飞蚊症的毛病。不吃药治疗就能治好病,人们都由衷地敬佩他、感谢他,赞他是难得的“沧州好人”。

尽管一再申明不收费,有的患者还是送来了礼物。他一律拒之门外,唯一留下的是字画和锦旗——那上面写着他的名字,不收不行。于是,有了满室馨香。角落里放着一张不大的国画牡丹图,怎么像是缩印的?一问,他笑了:“那是一位骨折的病人送的,本来是幅大画,北京的画家画的。有朋友到我这作客,看上了,我就送给他了,让他电脑扫描了张小的,人家一片心意,留个纪念吧。”

让他感动的是老伴儿的理解和宽容。常有病人半夜里打来求助电话。他有时累了,或者身体不舒服,不愿去。老伴儿就说:“去吧!谁愿意张嘴求人呀?人家肯定是遇到急难事了……”还有病人从县里来,路程远,看完病后,中午赶不回去,条件又不好。老伴儿就做饭款待,还留人午休。遇有伤情严重、忧惧不安的患者,他按摩治疗,老伴儿就在旁宽慰开导。

前段时间,青县一位盲人按摩师打来电话想拜师学艺。他带着老伴儿开车赶了去。一上午倾囊相授,临近中午,盲人小伙要请他吃饭,他说什么也不同意,开车带着老伴儿踏上了归程。

一路风尘仆仆,恰如50年行医行侠路。老夫妻却甘之如饴,相视而笑——那种精神层次的愉悦,只有相伴相知的人才懂。

2022-02-25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古巷深处老医师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0170.html 1 50年义务行医 为上万人祛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