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在中国传统兵器中的知名度最高,素有“百兵之君”美誉。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5把东周时期的青铜剑。虽历经两千多年风霜侵染,但透过斑斑锈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锋锐与坚韧。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剑的知识,有很多颠覆性的认识。
第一,剑从未成为战场上的主战武器。根据出土文物发现,铜剑最早出现在商代,至战国时期达到巅峰,西汉后逐渐为铁制兵器所取代。在先秦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主战武器是戈、矛等长兵器和弓箭,剑由于长度较短,主要作为防身武器。到汉代,车战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步战、骑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但更适合战争形势的铁刀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
第二,青铜剑形制与后世剑差异颇大。与现代剑不同,青铜剑不仅剑刃有弧度,剑身也是宽窄不定,厚薄不一。青铜材质本身韧性有限,青铜剑如果过长,兵器交接时很容易断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工匠穷尽所思,对青铜剑的外形做了很多创新改造。青铜剑剑身基部到锋端逐渐收杀,其厚度也逐渐减杀,为了最大限度平衡长度和韧性,根据重心和材质不同,这种宽度和厚度的变化并非线性的,体现在外形上就是部分青铜剑从底到锋时宽时窄、时厚时薄。随着冶铁铸剑技术发展,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
第三,战国晚期,仍以青铜剑为主。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由于地处南方河流密布,不适宜战车纵横,作为“短兵”的青铜剑脱颖而出,其铸造技术较之中原各国更为先进,出现了“越王勾践剑”等传世名剑。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制造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铁矿难得,且冶铁铸造技术尚不够发达,铁剑在性能上并不明显优于青铜剑,批量化生产困难,而且青铜剑通过铸造技术、表面处理工艺、造型创新等方式,克服了青铜劣势。如秦灭六国军队的装备,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青铜剑。
第四,剑的实战功用向礼器、佩饰方向发展。如《正以》云:“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西汉时,剑在军事功用上逐渐走向衰落。《晋书·舆服志》云:“汉制,自天子至子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唯朝带剑。”东汉后,剑则成为舆服制度中的一种佩饰。隋唐时,对带剑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唐代《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这时剑已经从武器逐渐变成身份的象征。
历史丰盈了剑文化,赋予了它正义、修身的内涵。处事要追求正义,对内要明德修身,这既是剑的追求,也是中国人修身之道,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高度一致,又对今人有着积极指导意义。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