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一个是国内最大的棉农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拥有国内同行业中顶尖的棉种研发实力;一个是首批国家级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近日,沧州援疆企业国欣种业和新疆巴州联手,打造“巴州种业创新园”,在建好农业科技援疆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种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优势互补 冀棉援疆有新动作
春回大地,广袤的新疆进入了春耕备耕时节。
2月19日,一场关于种业创新发展的项目研讨会,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库尔勒市举办,国内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提高种业创新能力的研讨会。
2021年底,沧州援疆企业、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与新疆天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就建设“巴州种业创新园”项目签订协议,种业创新园计划投资3亿元,功能包括研发、成果展示、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培训等。召开本次研究会,目的正是为了研讨、论证、完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始终是农业生产者关注的焦点。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棉花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巴州2017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定位“要高起点、立足全疆、服务全国、面向中亚‘一带一路’发展”。
“巴州是国家级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为全面提升巴州现代种业发展,州党委、政府专门制定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意见,并编制国家区域性棉花、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专项规划,良繁基地布局逐步实现向优势区域集中。”研讨会上,巴州党委常委阿西克特介绍说。
尽管巴州种业在基地建设、推广规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创新乏力、种业发展不均衡等现状。
而来自沧州的国欣种业,则一直专注于棉花种子的研发,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其独特的规模化农场繁种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直是棉花种子行业的旗帜。
双方的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必将有效提升巴州种业的研发能力,助力种业振兴。
科技赋能 植棉更轻松
国欣与新疆的缘分,始于1997年。那一年,河间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以下简称国欣农研会)审时度势,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到新疆石河子开发土地,兴办农场。
在国欣农研会会长卢怀玉看来,新疆棉天生就该“傲娇”。因为,新疆棉“家境优渥”,常年享受“日光浴”,太阳想咋晒就咋晒,一年能晒2500至3500个小时。新疆的气候也让害虫望而生畏,辽阔的地域更适合开展机械化作业……这使得新疆棉不但单产高,而且品质好,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各项质量指标均表现优异。
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批国欣人打井拉电、平整土地、改土治碱、栽种防护林,建成近5000亩高标准农场。此后,又建立育种站引进各种种质资源,2011年就创造了全农场平均亩产455公斤的高产纪录。
2013年,国欣农研会选调更多内地农场长前往新疆进行棉花种植,并投资2亿多元成立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同时建成轮台第一家可加工机采棉的现代化大型良棉加工厂。
国欣在新疆的植棉过程,就是一场大型“科技秀”,北斗导航精量播种、一人管理数千亩棉田、机械采棉效率倍增……
在即将到来的播种季,搭载了卫星导航的播种机,将利用卫星定位、机械控制,在机器将棉种播进土壤的同时,就铺设好了滴水滴肥用的滴灌带,连同两层地膜一同盖在土壤表面,起到提温保墒作用,让棉花种子得以安安稳稳在土壤里发芽;收获的时节,一台台采棉机从棉田开过,“吞进肚”的棉花直接被“打包”成一个个大棉捆放在棉田中,一个棉捆就重约2吨,颇为壮观;7.5万亩农场只有50名员工,播种实现自动驾驶,喷洒农药用无人机,采棉有大型采棉机,如今新疆国欣公司的农场,甚至一人就可以负责管理数千亩棉田。
高产优质 一个也不能少
2021年9月,新疆国欣种业公司的7万多亩自有繁种农场,均按照“中国棉花”生产管理规范进行生产种植,在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尊重劳动、提升质量方面不断做出改进。通过认证后,其生产的皮棉将作为首批“中国可持续棉花”进入流通、纺织环节,并最终通过品牌商和零售商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国欣的棉花生产过程全程可控:春季整地前每亩施用油渣100公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种植宜机采、高品质棉花新品种,兼备抗病、高产;一个农场种植一个品种,避免混杂,保持品种纯度和皮棉一致性。每年棉花收获后,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回收残膜,冬灌压碱,增续肥力。同时,以多功能播种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人机飞防、大型采棉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与精准化控、精准肥水管理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为棉花生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在内地亩产300公斤的品种,在新疆可以轻松超过亩产400公斤。国欣在新疆推广的棉花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升级,我们不断加大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中国农科院、新疆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和育种专家的合作深度与力度,正在研发新的高产、优质、抗病、宜机采的棉花品种,力争打破‘高产不优质’的一般规律。”卢怀玉说。
“我们将利用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科院的合作优势,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种子加工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营销推广体系,通过本项目建设,提高当地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等方面的能力,打造农业科技援疆的平台,形成技术先进、基础设施完备的种子研发、生产、加工、推广示范基地,引领、促进棉花种业的发展。”卢怀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