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怎样强化现代农业基础,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哪些举措?让村庄有“里”更有“面”该咋干?……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作出的指导性、针对性细化部署备受关注。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谋篇布局到具体实施的第一年。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农业带头人及农村负责人,看他们如何让规划在我市落地,使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真正成为“写生图”——
要点: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等诸多举措。
稳抓粮食生产,是献县俊太家庭农场负责人赵俊太从事大田生产一直坚守的原则。2011年,他辞去国企工作,回到家乡十五级镇流转撂荒土地探索科学种田。通过引入水肥一体化喷灌、全程机械化生产、选用优质良种,将两季亩产量提升了300余公斤。在赵俊太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年轻人投身农业生产,携手多打粮、打好粮。“今年我们的粮食生产会继续坚持一个‘稳’字,除及时关注农情信息,提早做好病虫草害防治,还要充分发挥现代农机的高质高效优势,把流转的3000多亩地种好的同时,也不放松对4000多亩托管地块的管理,通过节本增效,提高种粮收益。”眼下,农场除在部分麦田施还有机肥,也已备好300吨化肥,等待在今春小麦管理上大展身手。此外,赵俊太还关注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近期,他已到多地考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计划夏播时带头示范,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稳增一季大豆。
践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多种粮、种好粮”等内容,市农科院将发力点放到了科技特派员力量上。“今年,我们农科院有67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为基层村干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本土技术员带去增产增效的好技术,鼓励大伙儿根据实地情况发展大田种植,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稳定增收。”市农科院三农服务中心主任席国成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科技特派员被赋予了新使命,为此,我们还请来专家与他们分享如何利用科技和项目做好服务。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下沉科技力量,不断探索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开展精准服务、深层服务。”
新华区小赵庄乡孙庄子村邀请农技人员指导麦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徐 倩 张子衡 摄
良种良机
为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要点: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当下趋势,良田、良种、良机更是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及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小小一粒种,关系千万家。“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等措施,为全市种业发展指明方向。”沧州市种子工作站站长孙勇说,“我市有63家种子企业,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省级发证企业7家,在全国棉花、蔬菜、玉米等育种领域居领先地位。全力做强沧州种业,我们要在种业创新、企业培育、示范推广和行业监管等重点环节发力。一方面,支持领军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在育种理念上对标高标准品种,注重引进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另一方面,加强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在全市建起良种示范推广体系,通过示范种植,让农户真真切切看到良种的优势,助推科技含量高的好品种走进千家万户。此外,继续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收集玉米类、高粱类、豆类种质资源275份,今年,我们将对其中的大田作物种质资源做评价,分析其广适性、抗盐碱性等各方面特性,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支持。”
任丘市双印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边双印,则将目光聚焦到了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上。“现代农机的应用,为农业发展带来活力,可以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解放人力。”边双印说,双印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有着近30年的播种机生产历史。公司主要产品覆盖了耕、种、收、管、储的全程机械化,除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到国外。发展持续向好,就是“双印”不断提升研发应用水平结出的硕果。多年来,公司一直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并依托先进的技术理念,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机械强农。“今年,在机械化基础上,我们还要实现农机具的智能化。将物联网等高科技应用在农具上,用智能设备监测农机播量、工作效率等数据,让种地更加精准。”眼下,任丘市农机推广站及任丘市议论堡镇党委、政府也在积极搭建桥梁,推进双印等诸多农机具制造公司与河北农业大学对接,助力当地农机具装备产业人才聚集、研发创新、科技进步。
坚守底线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要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这些内容,国家信访局驻海兴县张王文村第一书记常虹研究了好几遍。“张王文村现有65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和1户边缘户,有了好政策,基本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她说,“持续抓好防返贫工作,我们首先会强化跟踪监测,严格落实农户申报、村排查、部门反馈核查等防贫监测机制,定期走访慰问脱贫户、边缘户,对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上报并帮助解决。同时,强化就业帮扶。继续落实保洁、护路、护林等村级公益岗位。发挥本村劳动技能型人手多的优势,积极争取县级护林等公益岗位,并联系企业帮扶车间落实临时性帮扶岗位。此外,强化创业帮扶,对有种植、养殖意愿的,积极帮助联系小额贷款,联系农业专家上门指导,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增收致富。”
推动张王文村集体共同发展,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队也已做好规划。“冬枣种植是咱村的特色产业,我们已获批建设冬枣暖棚和粮食深加工项目,今年将发展设施冬枣种植,提高供应品质,拉长供应时间,增加经济效益。此外,还和北京市莲心慈善基金会的莲心优选特产供应平台合作,将冬枣、苹果等农副产品放到线上销售,并尝试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方式持续拓宽销路。”
今年,张王文村还将启动三区同建项目,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乡村治理
网格模式见实效
要点: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任务繁重,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乡村治理,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羊四村党支部书记万俊男感悟颇多。“改进乡村治理,我们着重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模式载体创新。”虽然上任不足一年,这位“90后”小伙儿已摸索出了多元的“全科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
根据村庄布局,羊四村将村庄分为5个网格片区,创新出“1+1+N”网格管理模式,即1个党支部+1个网格化+N个党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总网格长,主抓谋划、抓部署,村“两委”成员分别任5个分区的网格长,分别管理每个分区事宜,5个分区下又设置了专职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专职网格员对村庄进行早晚巡查,事关防疫、环境卫生、坑塘等一系列工作,发现问题随手上报网格群,由网格长负责协调解决。通过“全科网格化”的乡村治理模式,羊四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对我们启发不小。”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后,万俊男又有了新的想法,“我们打算再组建一个智慧化网格,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把村民办事所需的信息材料共享到信息平台,让村民知晓该怎么办,解决办事难的问题。”
此外,羊四村还计划推出一套线上志愿奖励机制,村民可用志愿服务获得的积分在线上超市兑换奖品,鼓励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接二连三
产业融合促振兴
要点: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多项举措,明确重点从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力。
看到“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等内容,吴桥县酒章文创园发展的劲头儿更足了。
推进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酒章文创园已行动多年。文创园以酒文化立身,传承非遗技艺酿造吴桥特产酒头酒,发展出酿造加工业。不仅如此,从文旅产业入手,将古酿文化、农耕文化、酒章文化、百戏文化、清廉文化融入其中,吸引了大批京、津、冀、鲁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除了工业和文旅产业,我们还正向农业板块发展,启动了大润农业智慧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现已建设22栋设施大棚及1个包装车间,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应季蔬菜,丰富吴桥县菜篮子。扩大农产品加工范围,还利用有机西红柿、冰葡萄、玫瑰花等酿造果蔬花卉酒。借助绿色生态农业,今年我们还要重点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同时,注重传承各个产业中的文化基因,举办文学摄影绘画展、酒章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借此吸引更多人才、社会志愿者的关注,共同助力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酒章文创园负责人卢志华说道。
乡村变美
有“里”更有“面”
要点: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等。
近几年,羊四村通过修路、铺设排水管道、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改善硬件设施,让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生活更便利。其中,110套太阳能路灯每年就能节省电费近4万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乡村建设既要抓基础,要‘面子’,也要建文明,充实‘里子’。”学习今年的一号文件后,万俊男有了更多打算。“去年,我们对乡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让大伙儿生活更便利。今年,我们要在提升村容村貌上下更大功夫,首先要把村里的坑塘改造。通过栽树、建凉亭,让人们避之不及的坑塘成为休闲好去处。”
做好乡村建设,为村民谋福利,还能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带动村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羊四村还将修建一条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党建大道,宣传党建知识,美化周边环境,用人们听得懂的、好接受的方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增加农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