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2日
第07版:07

流淌在红色土地上的诗情

齐斐斐 王武章 姚增利 摄 影 张守军

左为祝相宽右为赵长在

冰雪初融,水蓝的天空,清透旷朗。青县曹寺乡后洼村迎来了年后的第一拨客人。说是客人,其实是对这片红色土地再熟悉不过的两位诗人,他们是青县的祝相宽和任丘的赵长在。

几十年来,这两位好友作为国防教育诗人,扎根泥土,匍匐大地,感悟乡情,讴歌新时代,字里行间凝聚着家国情怀,也流淌着这老少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缘起国防的良师益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66岁的祝相宽说起这些年对诗歌的痴迷创作,用“红色、大气、文明、阳光、土地、家乡、国家”几个词做了总结。他从事几十年语文教学,曾是青县二中的老师,也曾任青县幼儿师范学校校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没有停止过语文教学。他说教作文就得会写作文,所以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坚持写作。退休后,任青县作家协会主席。

写作是一生的爱好。空闲下来的祝相宽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翱翔在诗词的天地中。他可以夜以继日地作诗,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每一句诗词平仄中。那几年,他的大量诗作发表于《北京文学》《诗刊》《沧州日报》等报刊。他创作的《烽火年代的黑白记忆》在《人民文学》上获奖。

与赵长在的相遇,是志同道合,更是惺惺相惜。52岁的赵长在是个地道的淀边汉子,对白洋淀有着深厚的情感。多年来,他致力于乡土文化创作,对红色文化尤为热衷,书写的《抗日英雄人物》发表在《国防教育》杂志上,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13年,二人被聘为沧州第一批国防教育诗人,未谋面心已相通。因为诗作风格相似,主题一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良师益友。

乡土乡韵几多情

“祝老师的诗,是一泓清泉,一眼便能看到水底。祝老师对家乡的爱,也正是我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份情感全部倾洒在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诗行里。”这是赵长在对祝老师最真挚的赞美。

自从二人相遇后,多感于国防与乡土题材。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细流涓涓,他们经常因为一首诗的框架、一个词的运用讨论到深夜。

201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赵长在创作了组诗《纪念碑——一座城市的灵魂》,发表在《中国国防报》上。“纪念碑,是一座城市的纪念。英雄的沧州,更是把一座丰碑看作自己的精魂。它可以叫:青沧战役,齐会大捷,回民支队,渤海支队。纪念,是一个门环叩响光阴深处的两扇大门……”组诗通过拙朴的语言、厚重的情感,勾画出了一个个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战斗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英雄的形象,在精炼的文字中立体且深情,唤起了人们的爱国之情。赵长在说,在这一组诗发表之前,他和祝相宽老师、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王武章都进行了细致沟通和研究,每一个字词句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能引起共鸣的。组诗发表后,得到了部队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没有安定的生活,哪会有文学创作的稳定环境?没有红色根脉支撑,文学之树怎会长青?作为一位诗人、大情怀大格局,与国家社会人民同脉,与亲人家乡连枝,才能书写出有高度、有深度、天高地广、阳光明媚的文字。这是二人的人格底色,更是文学作品的底色。

二人多年交流,坚持不赶“时髦”,用创意创新的笔法书写老百姓,书写人民。赵长在在诗评里这样说,诗意深远,站位高瞻,主题鲜明是祝相宽诗词的一大特色。他用扎实浑厚的笔力、灵魂饱满的措辞、乡情浓郁的叙说作底肥,种植出一片片诗意酣畅的庄稼,捧出一捧捧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喂养着我们的心灵与良知。“一条大河波浪宽,小时候,我认定歌里的大河就是从我家门前流过的那条大运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我站在高高的大堤上唱,满洼的庄稼,挺直腰杆跟着唱,唱我的祖国就是唱我的家乡。”祝相宽笔下的大运河,是家的象征,是国的象征,滔滔洋溢的尽是爱国爱家之情。

老枣树下的老少诗人

后洼村是青县红色教育基地,抗战时曾发生过后洼惨案,在抗击外敌的过程中,军民同心,涌现出了很多热血人物和英雄事迹。

2015年的初夏,青县文联组织文学爱好者到后洼采风,当祝相宽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时,敬仰和感动之情久久延续。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是一名退役军人,祖辈在抗战中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他,有着很深的红色情结。2014年12月他上任后,第一时间就是想发扬红色文化,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踏着村中土路,循着老一辈的足迹,听着王书记口中的红色故事,看着饱受沧桑却依然繁茂的老枣树、老槐树,祝相宽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组诗《崛起的后洼》。他感动于这样偏僻的村庄,却有着这样丰厚的文化,革命老区有这样激情的新生力量。他为这里的百姓所感动,为这里的一草一木所动情,当即决定把自己的信念种在后洼。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他把后洼推荐给了沧州作家。赵长在第一批来到了这个红色的小村庄,在感动中书写了很多优秀诗篇。他们在老枣树下仰望,摸着曾历烽火的枝干,犹如触电,一个个壮烈的画面在脑中闪过,刻骨铭心。之后,他们时常在后洼相见,行走在原野的田间地头,用真情写下后洼的四季和历史文化。

几年来,祝相宽组织了几十次采风活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沧州日报》合作,推出后洼采风活动。《春到后洼》《后洼 后洼》《后洼桑葚熟了》等作品先后在《诗刊》《当代人》《齐鲁文学》《沧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上刊发。他们还组织文学大赛、朗诵会等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后洼、宣传后洼。2016年,祝相宽被聘为后洼的名誉村长,《老区后洼的华丽转身》也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刊登。

踏着红色的足迹,他们诗意盎然,在美好的春天里,描绘出更美的乡村画卷。

2022-03-02 齐斐斐 王武章 姚增利 摄 影 张守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1392.html 1 流淌在红色土地上的诗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