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长得像毛毛虫的桑葚,叫做‘台湾长果’,是引进台湾的新品种,适合北方温室种植,果实含糖量高,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特别可口。”
“一般的桑葚都是夏天成熟,咱这是大棚里种植的桑葚,现在吃正合适。”
“我这里是沧州市东光县,挨着运河,大家要是在附近,可以过来看看,采摘,屏幕上有我的定位地址。”……
2月25日9时,51岁的东光县南霞口镇王青村村民曹克贵,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直播,不到一分钟,“涌”进来百余名网友观看。屏幕上,大家咨询的信息一条接着一条,曹克贵在桑葚大棚里看着手机,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还会随手在树上摘下俩桑葚果实,放在嘴里嚼起来。
“效果很不错,我这葚子卖得比往年都快,特别是周边县市的网友,有的开着车就过来采摘了。今年,这一棚500多公斤的桑葚,已经卖出去近八成了。”从今年春节前开始,曹克贵每天都会在大棚里现场直播,推销自己的桑葚。
在王青村,曹克贵种桑葚是一把好手,有着10年的种植经验。他创建了东光县润贵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桑葚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年繁育桑苗十几万株。
“这桑葚树全身都是宝,桑果、桑叶能食用,桑枝、桑皮能入药。”说起桑葚种植,王青村党支部书记臧元青说。臧元青介绍,现在村里不仅推广桑葚苗木,还加工桑葚干、桑叶茶、桑葚酒和开展错季采摘。“里里外外算起来,一亩地的果子年产值能达6000多元,效益可观。”
王青村种植桑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多时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但因品种单一,大量不易储存的同品种桑葚集中上市,果贱伤农。从2000年开始,房前屋后的桑葚树渐渐地越来越少,有的做成了农具,有的变成柴火。
近年来,东光县农业部门多次聘请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村民到山东寿光、河南洛阳参观学习,到农博会开眼界、长见识。曹克贵就是那时把目光又聚焦到桑葚种植上。
“再走老路肯定不行,得改良品种。”2012年,曹克贵带头引进优良桑葚品种试种,由于曹克贵种植的桑葚品质好、成熟早、挂果周期长,东光、泊头、南皮和阜城等地的客户纷纷慕名而来,他也成为桑葚种植的带头人。
2016年,曹克贵吸收本村5户贫困户,成立了东光县润贵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苗木供应、技术服务和桑葚回收一条龙服务。第二年,王青村桑葚产业纯收入达10万多元,社里的贫困户也全部脱贫。他的成功带动了周边村开展桑树种植。现在,南霞口镇桑葚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多亩。
前不久,曹克贵从台湾、新疆等地陆续引进了20多个新品种,专门拿出20亩地进行试验种植。今年,他开始利用手机网络直播,为自己的产品“带货”,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线上”走到“线下”,近距离感受自己园内的果香。
曹克贵说,自己心里始终有一个“运河情结”,希望利用大运河的地理位置优势,能让桑葚产业更加兴旺。
“城里的游客欣赏着大运河的美景,来农家采摘,咬上一口果实,满嘴香甜,多美!”曹克贵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