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志愿服务队的义工们正在新落成的孝老食堂忙碌着。59岁的张金玉快人快语:“咱村这么好,哪一项没有咱服务队的功劳?走在村里,一想到这些,俺心里可美呢!”
2016年1月1日,人和镇村志愿服务队成立。人和镇村的村风村貌也从那时候悄然改变。老旧民居改头换面,村子越来越整洁漂亮,村风越来越和谐,节俭新风压倒浮华之气,孝文化和义工精神无缝衔接,并深入到村民们心里,大家都以身为志愿者、身为人和镇村民而光荣……
6年时间,这支由村“两委”和普通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彻底改变了整个村子。
移风易俗,衍生出志愿服务队
人和镇村是个有32个姓氏、哪个姓氏跟哪个姓氏都没有血缘关系的运河村庄。清末,这附近建马厂兵营,天南海北的买卖人来此聚居,渐成村落,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村风,因此定名“人和镇村”。100多年来,村子里就有和睦友善的传统。
时光到了2016年1月1日,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下决心根除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
“那时候,一场白事办下来,要请吹鼓手道爷和一条龙,一般人家要花三五万元,谁家摊上,都是个大负担。大伙儿都觉得应该改,可谁也不敢第一个改。红白理事会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理事会会长、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他们的出发点是,移风易俗,丧事简办,为大伙儿省钱。为此,他们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取消宴席,不上烟酒,不请一条龙、演出和道爷鼓手,全部环节由理事会成员负责,不用主家操一点儿心。他们分成账房组、厨房组、扯孝组、采购组、灵前执事组等各小组,置办了从锅碗瓢盆、灵棚席棚,到白烛白布等一应物品,事无巨细。因为环节多,需要的人手多,光靠村“两委”班子不行,他们就动员村民自愿参加,志愿服务队由此建立。
在运河西岸居住的一位老人去世了。得到消息后,他们带着一应物资,从河东赶往河西。主家正手足无措时,他们迅速就位,搭灵棚、扯孝、设账房、建临时厨房……村里家家户户都赶来帮忙。子女至亲穿孝服,普通吊唁的戴白花,取消宴席,只做一荤一素两个菜,却干净卫生……白事办得既节俭文明又排场体面。办完事,能继续使用的物品,交到理事会,连穿过的孝衣、孝布都清洗干净,收回下次再用。花费不高,主家非常满意,连连致谢,移风易俗的当头炮就这样打响了。
从那以后,人和镇村有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丧事不喝酒,孝衣归公有,歌舞鞭炮全不要,遇事就带两只手。”
几场白事办下来,志愿服务队得到了锻炼,成了一支反应迅速、充满热情、能打硬仗的团队。
拆迁拆违,助力乡村振兴
从乡里乡亲能帮忙就帮忙的朴素想法,到参与村里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发挥了更大作用。
“你看那当兵的集合吗?好家伙,比那还快呢!”说起志愿服务队为村里工作出义工的情景,张金玉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笑声。笑过后,大家都说:“对!对!真的这样!定好几点几分哪里集合,我们一准儿提前到位!”
参与村里的拆迁拆违工作、美丽庭院建设、除草、打扫卫生、种花浇树……无论干什么,志愿服务队都走在了前面。人和镇村有不少人在外做生意,拆迁拆违时,回不了家。在经过主家同意的情况下,服务队帮着拆迁、整理。还有一些村民,长年不住在村里,房前门口栽种的花草树木无人管理。他们就帮着浇花浇树,为此还搭进不少水费。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采访过不少村,人和镇村不是最漂亮的,却是好感度最高的。原因是村里的卫生间太干净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服务队义工李秀岩义务打扫的。问他,他憨憨地笑:“俺家离得近嘛,打扫打扫也不费啥劲。”
正是大家一点一滴的付出,村子才变得越来越美。
孝老光荣,义工更光荣
2020年入冬,在一次次入户调查中,村“两委”发现了村中老人吃饭凑合的问题。能不能发挥服务队的作用,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青县首个孝老食堂在人和镇村成立了。
67岁的姚秀香是服务队的志愿者,也是孝老食堂的义工。每天,她都早早起床,到孝老食堂为老人们烹制一日三餐。“孝顺老人就是善待以后的自己。”她说。孝老食堂开办前,她的主要任务是给家人做饭、送孙女上学。自从来到孝老食堂,家里的事基本上就放手不管了。“孙女去了小饭桌,每天给老人们做饭,和大伙儿在一起,付出爱心,自己也特别快乐。”她高兴地说。
在孝老食堂做饭的,都是服务队的义工们。他们轮流排班,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奉献着爱心。服务队也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80多人,很多年轻人都加入进来。
今年春节期间,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最近又获得沧州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的称号,大家都乐开了花:“孝老光荣,义工更光荣,咱们还得继续加油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