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8日
第06版:06

每一件捐赠都见证烽火岁月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孙福军

杨进军(右二)捐赠革命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皮箱、便携式煤油炉、老式英文打字机……几天前,沧州军事革命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此行的目的并非参观,而是捐赠文物。

捐赠者名叫杨进军,是运河区教文体局的一名退休教师。她代表家人,将父亲曾经使用和保存多年的文物捐赠给沧州革命军事馆。

“这些东西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父亲生前使用过的,他保存了很多年。父亲病逝后,一直由我们姐妹几人保存。与其放在家中,不如捐赠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感受历史。”坐在记者面前的杨进军激动地说。

沧州革命军事馆开馆后,杨进军便将征集文物的消息带回了家。她的捐赠想法也得到了姐妹几人的一致赞同。于是,大家分头行动,寻找父亲遗留下来的老物件。大姐翻箱倒柜,在工具箱里找到了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生产的便携式煤油炉,四妹找到了40年代的英文打字机,杨进军在储藏室里翻出了父亲在延安时使用过的放大镜和旧皮箱。姐妹几人看着父亲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触景生情,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她们的父亲叫杨蜚生,笔名鲁锋,1916年12月12日生于山东省鄄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父母省吃俭用把他送进学堂。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考入武汉一所美术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学校几经搬迁。一些有志青年听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建立根据地后,纷纷举起抗日的大旗,投奔延安,参加抗日的队伍。这其中就包括年轻的杨蜚生。辗转到达延安后,杨蜚生先是进入抗大学习,然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20师359旅工作,在旅长王震的领导下,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

“王震率部兵出南泥湾南下时,父亲得了一场重病,留下来养病,痊愈后被送到鲁迅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从鲁艺毕业后,他又被分配到延安群众日报社,担任美术编辑。由于他在师范学院学的是美术,担任美编得心应手。他留下来的放大镜就是在这个时期使用的。”杨进军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派兵抢夺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对解放区实施分割包围。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成为国共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从各解放区抽调干部迅速到东北开展工作,杨蜚生随部队北上,到达了东北地区。当时,他被安排到热河省林东区担任区长。

杨进军说,当时由于工作需要,抗战中缴获的日式皮箱、便携式煤油炉,还有军大衣、军毯、军刀等,都分配给了父亲用。后来,皮箱和便携式煤油炉一直被他保存下来。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被调到冀察热辽日报社工作,写出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报道,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被调到热河省委宣传部工作,后来担任承德地委党校校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1973年病逝。

“父亲在世时,就一直仔细地保存着这些老物件。去世后,就由我们姐妹几人保管。”杨进军说。

沧州革命军事馆的工作人员说,这些文物非常珍贵,每一件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承载着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精神,是当年革命斗争最生动的见证和记录。

2022-03-08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孙福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1591.html 1 每一件捐赠都见证烽火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