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本报刊发了《林凤山烈士的亲人,你们在哪儿?》的新闻报道,得到了沧州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昨天记者获悉,经过“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志愿者团队以及贵州省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吴桥县找到了重要新闻线索——当地一位叫“林凤山”的失踪军人,与牺牲在贵州省的林凤山烈士的多项信息高度吻合。
开展为林凤山烈士寻亲活动以来,本报记者、社会志愿者以及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组成的寻亲团队第一时间积极行动,一边与贵阳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媒体保持互通,一边利用各自的资源在微信群里发布寻人启事。同时,利用各种现有历史资料查阅相关权威信息。终于,寻亲团队传来好消息,团队成员、社会志愿者王吉仓说,吴桥县林风莉女士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有一名叫林凤山的老革命军人,至今没有找到。
在吴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寻亲团队在村里查找到一张证明材料,落款日期为1983年4月,盖有前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公章。上面写明,林凤山为吴桥县何庄公社前林人,1913年出生,1939年入伍。林凤山随部队南下时曾给家人来过一封信。1977年,部队方面曾派人到吴桥寻找林凤山家人未果,后登记为失踪军人。在另一张当时的表格上,林凤山的牺牲地点、安葬地点等信息一概空白。
随后,记者与林凤山的孙辈林海涛取得了联系。据林海涛说,林凤山是他四爷爷,他曾听91岁的大姑回忆,日本鬼子来了后,林凤山和一位同乡在东光县南霞口附近参军入伍。后来,林凤山随解放军南下时,给家里来过一封信,大概内容是:要家里的孩子们好好上学,还要把家里的地拿出来分给比自己家更穷的人。林海涛的大姑还记得,林凤山属猪,当兵时17岁,如果活着今年99岁了。
记者发现,1913年是牛年,而1923年正好是猪年,与贵州方面林凤山烈士碑上“生于1923年”的时间吻合。林海涛也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前林大队上世纪80年代的这份证明材料,出生日期方面可能登记错误。
记者还查阅了包括《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吴桥县志》在内的大量军史和地方资料,综合以下信息: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6月,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萧华,奉命率领343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到达冀鲁边区乐陵城,在此整编部队,正式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并吸纳周边德州、宁津、吴桥、东光、南皮等一代热血青年参军抗战。1939年11月,萧华率司令部机关和特务连转移至鲁西军区,他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鲁西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合并,成为新冀鲁豫军区。解放战争中,牺牲在贵州省的林凤山烈士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其前身就是冀鲁豫军区一部。
吴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两位林凤山为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但烈士认定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目前贵州、沧州两地退役军人部门仍在开展相关认定工作。此外,虽然取得重大发现,但寻亲团队依然本着负责的态度,继续在沧州其他县(市)排查。本报还将继续关注此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