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4日
第03版:03

遵义地方资料还原烈士牺牲经过

林凤山被称为“杨子荣式”英雄人物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连续刊发为牺牲在贵州遵义的林凤山烈士寻找亲人的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一些读者来信,希望本报还原那段战斗经过。在“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志愿者团队成员王吉仓和贵州文化爱好者、志愿者罗春等人的帮助下,记者获得了包括《遵义县志》《遵义剿匪纪实》等地方权威资料,综合各方信息,揭开了那场战斗里更多的背景细节。

1992年出版的《遵义县志》对林凤山有记载:“15岁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后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转战南北,屡有战功,自身多次负伤,留下11处伤疤,中共党员。”根据记载,林凤山牺牲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139团特务3连连长,16军139团的前身是彭德怀发起平江起义中湘军独立5师1团一部,被称作“平江起义第一团”。

1949年11月,贵州省遵义县解放,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部和地方恶霸、地主、土匪勾结,在当地残害百姓,为祸一方,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配合地方军政剿匪,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回师贵州遵义,配合地方军政剿匪。接到命令后,林风山率领战士们先住到了当地金塘村,他们四处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宣传,并组织群众开展文艺活动,教老百姓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革命歌曲。

在工作中,林凤山掌握了当地一名叫做杨芝福的土匪头子的信息。杨芝福是杀猪匠出身,性格凶悍,脾气暴躁,经常带领土匪到处烧杀抢夺,残害百姓。

1950年4月26日清晨,林凤山带领战士们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向杨芝福盘踞的白云寺进发。到达后,战士们马上占领了有利地形,架好了轻重机枪,封锁了进出路口。

经侦察,林凤山得知,杨芝福近日将与另外几股势力的土匪商议“攻打遵义城”。为了减少伤亡,林凤山决定将计就计,带着特3连的一个班长张金全和几个投诚土匪先行进到庙里,一是找土匪谈谈,看看能不能用政策感召到土匪,让他们主动投降;二是先行发现谁是匪首杨芝福,打算擒贼先擒王。

他们装扮成另一股势力的土匪,以“开会商议进攻遵义”的名义顺利进入了土匪窝,进去后很快见到了杨芝福。对话中,因他们二位都是北方人,口音与本地人大不相同,引起杨芝福的警觉。狡猾的杨芝福又通过其他细节发现了不对劲,举枪向林、张二人射击。林、张二人边打边往寺外撤退,寺外的解放军部队听到里面密集的枪声,立即强行向寺里进攻。

经过激烈战斗,小部分土匪被击毙,大部分土匪缴械投降,杨芝福趁乱推倒后山的土墙逃跑,而深入虎穴的两位英雄林凤山和张金全,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对于这段剿匪经过,遵义地方资料也将林凤山、张金全定义为“杨子荣式的英雄”。

随后,林凤山连队和当地群众将二人的遗体抬到部队驻地,开了追悼会,随后将二人安葬在当地。为了纪念林凤山,当地政府还将他战斗过的村庄改名为“凤山村”,将一所小学改名为“凤山小学”。后来,解放军终于将杨芝福活捉,经审判后将其枪决,当地土匪被彻底消灭。

1971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烈士陵园,将烈士遗体搬迁至此。1991年,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整修。每年清明节期间,均有当地学校组织学生前来陵园敬献花圈,悼念先烈。

2022-03-14 本报记者 周 洋 遵义地方资料还原烈士牺牲经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125.html 1 林凤山被称为“杨子荣式”英雄人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