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7日
第02版:02

抗疫一线“摆渡人”

——唐山援沧医疗队的故事

本报记者 马志辉

3月9日,我市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面对沧州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唐山市各大医院紧急抽调38辆救护车、76名医护人员驰援沧州。八天来,他们不惧风险,主动请缨转运确诊患者,用车轮与时间赛跑,相继辗转运河区、肃宁、吴桥等地,转运了数百名管控人员,为我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76名医护人员,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22岁。大家不是第一次面对疫情,防护很到位。”唐山援沧医疗队领队周志强、郝玉茹接受采访时,因为长时间缺水,嗓子十分沙哑,每说一句话,都让人感觉十分吃力。但他们却在一直宽慰记者,说沧州的后勤保障很到位,他们一切都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兄弟城市,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保证完成一切任务。

在记者再三追问下,周志强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八天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处于紧绷状态。每接到一次转运通知就像是一次冲锋,在确认防护到位后迅速赶往目的地,24小时随时准备着。周志强说:“这个时候,我们就像是战场上的战士,没有退缩和惧怕,只有速度与激情。”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赛跑。每天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长时间不能喝水、上厕所,而且在驾驶座狭小的空间里,也不能大幅度活动。更具挑战的是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容易受呼出潮气的影响起雾,特别是在晚上驾驶车辆影响视线,所以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司机们非常辛苦,不仅要克服疲劳,还要克服穿防护服的各种不适,比如‘无奈’的大小便。为了节省防护服、节约时间,他们只能坚持到任务结束后,才脱掉防护服,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郝玉茹说。

唐山援沧医疗队的驻地在上海路小学。刚到沧州时,他们还能躺在用学生课桌拼起的“床”上,和衣而睡。后来,根据防控需要,他们已经连续四天与车同行,累计仅睡了11个小时。长时间蜷曲着四肢,身体酸痛感可想而知,但他们只能坚持,因为疫情刻不容缓。

3月15日中午,接到前往吴桥的任务后,他们紧急出发。接收、转运、消杀……这一忙就到了第二天凌晨,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让司机们倍感疲倦。最终,只能在高速服务区短暂休息。天刚一放亮,又抓紧回到了驻地,等待下一个任务的到来。

“作为抗疫一线的‘摆渡人’,能够守护大家的安全,一切都值了。”周志强笑着说。每天,医护人员摘下口罩、脱掉防护服,汗水早已将头发、衣服浸透,脸上也满是深深浅浅的勒痕……

2022-03-17 ——唐山援沧医疗队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310.html 1 抗疫一线“摆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