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XX小区有确诊病例,请速出发。”“请速到XX小区集合,等待任务。”“有密接群众需要转运,请求支援。”……一个个来电,一道道指令,时刻待命,刻不容缓,一直在路上,这就是邢台援沧医疗队在沧的日常。
“3月14日晚上,邢台市卫建委向当地各级医院传达关于征集支援沧州疫情防控医护志愿者的通知,当晚由50名医护人员、25辆负压救护车组成的邢台援沧医疗队便组建完毕。15日10时,抵达泊头驻地后,医护人员顾不得休息,就直奔一线。”邢台援沧医疗队领队李乐文介绍,收到援沧通知的那一刻,邢台的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很多人甚至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不同意,直到出发前才告诉他们。
得知自己被选中那一刻,年仅19岁、入职仅半年的邢明洋心里忐忑又激动:不知道沧州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不是真的很严重,对于安全问题也会有担心;同时有机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拯救更多生命,又觉得非常有意义。“父母很支持我这次‘逆行’。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冲在前面。我们‘00后’长大了,也该我们履行这份使命和担当了。”邢明洋说。
疫情面前,没有代沟,邢台援沧医疗队里的“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每一代人都怀着“竭尽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责任和担当。三天多的时间里,他们辗转运河区、泊头、南皮、海兴等地,平均每辆负压救护车至少圆满完成了4项任务,安全转运了100多名群众。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坐上密不透风的负压救护车,一趟下来,里面衣服会被汗水湿透。为了能多转运几趟病人,医生和驾驶员经常“禁水禁食”十几个小时,遇到紧急任务,还得连轴转,但没有一个人因此退缩;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次转运病人结束后,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距离远近,都及时、严格按照规程对救护车辆进行清洗、消毒,为执行下一次任务时刻准备着,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3月16日中午,邢台援沧医疗队接到“全体驰援南皮”的任务,一路疾驰。下午6时完成任务后,刚刚回到泊头驻地,“立刻奔赴海兴”的任务又下达下来。没有怨言,只有执行,因为疫情不等人。
夜幕低垂,蓝灯闪烁,一辆辆负压救护车呼啸飞驰,将一位位群众护送至各定点收治医院或隔离场所。再次返回驻地,时针早已跑过了“12”,医护人员忘却了疲倦和饥饿,却不忘继续在指挥微信群报告:“等待分配任务!”
“我觉得在执行支援沧州的任务中,每个人都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工作或许平凡,但以后回想起来,我们跟沧州人民一起战斗过,就不会后悔选择了这份职业。”谈起同事们,李乐文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沧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