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伟 本报通讯员 于 萍
3月19日凌晨1时,沧州大化聚海分公司,综合部员工刘会芝宿舍的灯依旧亮着。放下手里刚赶出来的一份企宣材料,他又想起了前天驻厂员工需采买的物品有几样没有备齐。
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大部分干部职工滞留家中,刘会芝所在的综合部也仅剩他一人驻守,他的工作节奏似乎一夜间按下了“快进键”。为做好企业防控、照顾好驻厂员工、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刘会芝,这位平日公司里再普通不过的后勤人员,一下变成了公司的“大管家”:不单要独自承担起原来7名同事共同负责的工作,还要把日常办公区保洁消杀、驻厂职工吃饭、生活必需品采买、协调核酸检测等10余项工作一肩担下来,工作时间从每天8个小时变为了20个小时……
家人抱怨他“傻”,他说,困难时期,职责所在;同事担心他累坏,他说,一线人员更辛苦,大家都不容易。
“真的很累。”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刘会芝没有丝毫抱怨,他甚至还在想着“能分身就好了,这样就能把活儿干得更快更好”。透过他的描述,一部属于他的抗疫“十二时辰”逐渐清晰。
4时30分,做早餐。驻厂后,刘会芝每天的工作是从“厨师”开始的。食堂6个服务员来不了,全厂100多人的早餐没了着落。刘会芝每天都会在4时30分准时起床,然后快速洗漱,直奔食堂。铺上饼皮、加上蔬菜鸡蛋、抹上酱料,50套大饼卷鸡蛋在他的手中像变魔术一般,很快完工进入保温箱。胳膊酸了,腰疼了,手麻酥酥的,刘会芝却不能耽搁,简单活动一下,还要去赶制馒头,分装烧饼、鸡蛋和小米粥……6时40分,热气腾腾的早餐送到职工面前。
6时50分,消杀。从食堂返回,刘会芝还不能回办公室,他要对办公楼进行保洁消杀。洗手间、楼道、会议室、垃圾桶、抹布、笤帚、拖布……每一处他都精心、用心,这是他和同事们工作的地方,这里干净了,大家才能健康、安心工作。
8时30分,日常工作。刘会芝终于回到办公室,开始处理日常工作,给各单位分发文件、与居家同事进行远程办公,每一件事看似简单却又繁琐,但他每天坚持用心做好每个细节。
10时,采购。疫情发生后,刘会芝主动联系各部门,成了厂里的“采购员”。洗漱用品、水果、各类药品,这一统计不得了,整整几十项。在管控状态下,要买到这些东西,绝非易事。但是,驻厂员工急需,没有二话,找!快晌午时,刘会芝带着采购物品回到单位,送到职工手上。这时,他才有时间扒口饭。
13时10分,核酸检测。现场急需人手,刘会芝扔下碗筷,投身到工作中去……
14时20分,继续采购。刘会芝在做好自身防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凑齐大伙需要的物资。磨破嘴、跑断腿,这趟行程,最累、最费周章。但只有把各种东西买齐了,他才心安。天擦黑,刘会芝才回来。
19时,当“木工”。回到厂里,迎面碰上生产管理部管理人员。“会芝,还有员工‘打地铺’,职工们休息不好。”“马上想办法,今晚一定解决。”拿什么解决?现有的床早分完了,只能自己造。刘会芝跑遍库房,搜集来各种材料,叮叮当当、修修补补,一张张看似简陋,但充满工友关爱的床铺加工完成。
21时,加班。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静心写作了,当天的企宣工作又耽误了,得加班补齐……灯光连着霞光,一天过去,一天又来。
3月20日,好消息传来,渤海新区逐步解除封控。但是,因为公司大部分同事住在沧州市区,不能赶到渤海新区的公司上班,很多工作还得暂时由刘会芝承担,他的脚步仍未停歇,坚守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