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广欣)连日来,随着全市复工复产,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实地察看苗情,开展“科技壮苗”行动。针对今年复杂苗情及近期的连续降温天气,线上线下向全市农民朋友讲解小麦生产的管理技术,提出科学运筹肥水管理,加强预警防灾减灾,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由于去年秋季雨水较多,我市部分麦田播种较晚,造成今年我市小麦苗情偏弱。农业专家潘秀芬提醒广大农民朋友,起身至拔节期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是小麦肥水需求的高峰期,也是实现“促弱转壮”的关键时期。随着全市疫情的好转,大家要把精力放到小麦管理上来,通过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科学肥水管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防灾减灾夺取夏粮小麦丰收。她表示,要坚持科学运筹肥水,防范倒春寒、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一类麦田第一肥水推迟到拔节期施用,二类麦田在起身末、拔节初进行第一次肥水,三类麦田起身初期进行第一次肥水管理,冬前的“一根针”“土里捂”麦田在三叶期后进行追肥浇水。要抓住小麦拔节前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窗口期,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将杀虫杀菌剂、除草剂和叶面肥等科学混配,进行“一喷多防”,达到一喷多效,保根护叶、增穗增粒。
我市春季气温多变,每年小麦返青后至4月份,都会遭受程度不同、次数不等的倒春寒天气。倒春寒发生时间越晚,小麦对低温就越敏感,危害也越大。早春冻害主要是叶尖或心叶出现症状,一般对产量影响较小。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4月份,小麦拔节及以后,造成麦穗缺码、缺粒甚至半截穗,形成严重冻害,一般减产10%至20%,重者达30%以上。对于倒春寒,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肥水并用、促进恢复”的技术路线,因苗管理预防冻害发生。对缺墒麦田降温前提前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土壤和近地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缓冲降温影响,预防冻害发生。
如果麦田一旦出现冻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减损。根据受害程度,及时水肥管理,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及时中耕,保墒提温,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喷施芸苔素内脂、磷酸二氢钾及氨基酸类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努力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