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0日
第05版:05

回归日常 拥抱美好生活

□ 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李舒平 摄影 魏志广

“在单位闭环办公的妻子今天回家了。”“我的水果摊开始营业了。”“隔离期过了,我还是有点焦虑。”……随着市区小区逐步恢复正常秩序,人们从慢节奏的居家隔离中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清冷的街道热闹起来,人们科学防控、自我调整、寻求帮助,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春暖花开的日子。

逐渐入佳境

3月28日7时许,新华区锦绣观邸小区,陆续有居民下楼,出门上班、散步、遛狗、相互问候,格外亲切。

梁宵在小区附近开了家小商店,早早就来到店里做准备。消杀、整理货架、进货登记、安装测量体温的仪器……忙碌的日子就要恢复了。

“媳妇终于回家了,今晚要来顿团圆餐,我去超市采购,晚上露两手。”刘启明说。原来,居家隔离期间,妻子被封在了娘家。平时一日三餐都是妻子操持,这下得自己动手了。十几天的隔离,触发了他的厨艺技能。“媳妇和儿子都说了,以后家里厨房归我了。”想着晚上的热闹,刘启明加快了奔向超市的步伐。

解封首日的朋友圈里,一片欢腾。有人晒出运河晨练求偶遇,有人赏花看柳春意融融,有人伏案工作赶工期,有人采购、进货忙忙碌碌……人们生活渐入佳境。

放开不放松

“请扫健康码。”3月29日11时许,盐百商厦前,两名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引导顾客有序进入商场。扫描健康码,显示无异常,在客流量允许范围内,即可入内,进入大门后测体温,就可以推上购物车进入超市购物。

在一家药店里,一位市民购买了几包口罩、一瓶消毒液:“虽然解封了,防疫不能放松,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我们的城市。”

图书馆、博物馆等文体活动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目前暂停开放,商场、超市等各类经营性场所严格落实测温、扫码、登记、限流等管控措施。社区微信群、小区大喇叭,每天提醒人们,不聚集、不扎堆,禁止聚集性活动,严格遵守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规定,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放开不等于放松,解封不等于解防。享受回归正常的喜悦时,不要忘记疫情并未消失,防疫还应继续。

注入“心能量”

“疫情期间一直焦虑,经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志愿者多次疏导,逐渐平复,现在开始工作,又有些焦虑。”市民林宇彦说,这几天也一直积极和心理咨询师沟通,尽快让心理“解封”,健康返岗。

“这是闭环办公第一天的工作状态,这是第二天的意外收获……”市民张云晓疫情期间被封在单位,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解封后,她做了个总结,把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想分享给家人,“感觉很奇妙,既可以放松心情,又收获满满正能量。”

解封后,大部分人的心理活动是相似的,刚开始比较兴奋。但是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担忧。担心环境是不是安全,怕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怕工作压力大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市民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等情绪,市心理卫生协会号召全市心理工作者行动起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线上线下为市民和抗疫一线的勇士们提供心理健康保障。据初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志愿者共接听咨询电话300多个,开通“沧州心理”视频号公益栏目,邀请心理专业人员在线直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关注问题严重个例,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十几支心理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学校。线上心理公益互动参与上千人次,公众科普总访问量5万多人,涉及680个社区村镇和2万多个家庭。

“一般而言,解封后大多数人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即使有部分个体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有波动等状况,也会随着时间和个人的自我调适而逐步适应。”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系心理咨询教研室主任汪启荣说。做一些让情绪深度放松的事情,或者总结隔离期间的收获,可以放松心情。如果一段时间后,仍有心理不适,可咨询心理志愿者或到医院就诊。

2022-03-3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917.html 1 回归日常 拥抱美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