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农业一无所知到实现“草莓自由”,“85后”农场主王书玲没有想到,本是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自己,会返乡创业,在泥土里扎根多年。
作为“新农人”,她敢想敢干,不仅走出一条草莓特色种植路,还玩转了直播销售—
克服尴尬
“85后”农场主玩转直播
支上直播架,调整手机角度,打开视频平台,临近中午11点,王书玲又准时开播了:“各位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位于吴桥的草莓采摘园,希望大家为我停留一下,有时间可以来我的草莓大棚玩。欢迎新进直播间的朋友,谢谢大家……”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她努力调动着气氛。
镜头里,王书玲笑容满面、语速流利,和手机对面的网友互动,就如同跟朋友聊天般亲切。
王书玲是吴桥县杨家寺乡港沣家庭农场的“当家人”。农场占地130余亩,建有玻璃连栋温室大棚区、大棚蔬菜采摘区、果树采摘区、家畜养殖区及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是当地有名的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眼下,正是草莓成熟的旺季,硕大的草莓棚,成了王书玲的“直播间”,一垄垄诱人的草莓,就是她要推介的商品。
“去年8月,俺开始尝试视频直播,一开始是几天播一场。今年,俺想挑战一下自我,就每天播一场或两场,每场1个多小时。播得越勤,直播间的人气就越旺,采摘园的知名度才能不断扩展。所以俺现在面对镜头,就跟照镜子一样。”她打趣道。
直播间里,王书玲鲜有冷场、停顿的情况,和网友们互动更是游刃有余。可谁能想到,妙语连珠的王书玲,平日里面对陌生人,话却不多。
“上来如果不会调动气氛,直播间就留不住人。”这一点,她经验丰富。毕竟刚开始直播时,总是在她介绍着,观看人数就从十几掉到了1。
这对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饶是如此,王书玲还是克服尴尬,逼着自己面对镜头。有时间,就“蹲”到大主播的直播间“偷师”,看看人家怎样调动气氛,和网友互动。鼓起勇气,她还主动邀请朋友来观看直播,征询意见。在直播内容上,更是没少花心思。平日里,勤拍草莓管理视频“刷”存在感。直播时,定位同城好友,热心介绍草莓品种、种植技术、采摘要点……慢慢地,玩转直播,粉丝越来越多,直播间的人气也水涨船高。
“现在,不少德州、吴桥的人刷到直播,知道咱这儿草莓好吃,专门开车过来采摘呢。”尝到了“甜头”,最近王书玲还在招聘短视频拍摄、辅助直播的工人,计划将网络直播进行到底。
斜杠青年
土木女跨界特色种植
1986年出生的王书玲,身上妥妥带着“80后”的创新精神。从种植户到直播达人,并不是她第一次转型跨界了。
捻起一株草莓苗,王书玲能从水肥管理讲到病虫害防治,一连串讲上几十分钟。可谁能想到,这样熟识农业知识的她,大学时学的却是土木工程。
“近些年,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2016年,看中农业发展的好形势,俺家里流转了20多亩土地,发展设施种植。”本来只是试水,没想到“小集越赶越大”,随着管理人才的紧缺,2017年,在德州市一家建筑事务所担任造价师的王书玲,被紧急召回园区,从此便扎根地头。
“刚开始可以说是‘被迫返乡’,一开始也没做好思想准备。”从干净利落的办公室到满是泥土的地头,从朝九晚五到点上下班到抢时农管,虽然回到园区也是身居管理岗位,但王书玲还是深刻感受到了农业的不同。
“原来,俺就以为回到园区是管好工人,给他们分配好活计后,看着他们干活就行。谁知道,不光工人不好招,就连俺分配好的工作,有时候也完成得不理想。”没办法,十几岁就早早脱离土地外出上学的她,又亲力亲为学起农业技术。
边学习,边创新。先期种植高架草莓,管理技术不成熟,不光果实产量不行,口感也欠佳。尝试着种牛奶草莓,没想到又遇到了死株的问题。王书玲没有放弃,仔细观察,发现虽然只种了三四行的“隋珠”草莓却非常受欢迎,游客都反映太好吃了。她敏锐抓住这一市场空档,大面积扩种,这两年,还专门新建了四亩地大棚种植“隋珠”。
由于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和吴桥县交界处,农场地理位置优越。瞄准休闲农业,除了发展草莓种植,王书玲还引种了葡萄、红心火龙果、油桃、樱桃等多种特色水果,将采摘期贯穿全年。
为了让大家吃上放心水果,以打造健康绿色的食品为宗旨,王书玲还创新使用统一绿色标准来种植管理。
“俺这儿上市的果品都做农残检测,检测合格后才上市。管理员实时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录入种植生产档案信息,生成二维码,让每个果品都带上身份证。”
只为证明
种地也是富民产业
“叮——”清晨,熟悉的闹铃声如约响起,摁下闹铃,王书玲转身便利落起床。此时,时针刚刚指向6点。
简单收拾后,她走出家门。乍暖还寒,她习惯性地裹紧衣帽。发动汽车,直奔港沣家庭农场。
驱车半个小时,到达农场时,天才蒙蒙亮。工人们还未来到,她却已迈开脚步,早早开始自己的工作。
“这个棚的草莓今天可以摘了。”“那个棚空了需要清一清。”在大棚间穿来穿去,一天的活计便记在了她的心头。等到七点半工人们纷纷来到,采摘草莓、安排出货……忙碌中时光过得飞快。
早出,王书玲早已习惯。晚归,更是家常便饭,晚上八九点钟摸着漆黑夜路返家的情况,在收获期再平常不过了。
遇到恶劣天气,她甚至还要驻守在农场,全力保障作物的安全。
去年冬季的一个深夜,知道当天夜里要下霜,王书玲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半夜12点多,她顶着严寒来到草莓大棚,点上炭火,靠烟熏为草莓苗子保暖。点好后,棚内烟气缭绕,人待不住。她就在棚外守着,直到2点多家人来接班。就这么倒替着,有时要一连几天都起夜守卫这一株株草莓苗子免遭冻害。严寒天气来袭时,这种情况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
忙碌的间隙,王书玲也会思绪纷飞,偶尔还会想起前些年坐在办公室里的清闲时光。“和朋友逛逛街、聊聊天,日子是真轻松。”再看看现在满是泥土的鞋子、裤子,时髦女装和高跟鞋早已和她无缘。
有时,她心里也在想:“年纪轻轻的,非得受这罪干吗呢?”
迟疑过后,却是更加坚定的内心。
“俺一定要干出个头,让大家看看,种地也是富民产业。”
如今,管理经验丰富了,种植上如鱼得水,吃过的苦统统化作了动力伴着她继续前行。种下草莓的同时,要在这大田中,让果实常丰,带着来打工的农民们一起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