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1日
第02版:02

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

——《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渤海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的若干意见》解读

本报记者 申 萍

日前,我市制定《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渤海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加速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进港口转型升级,蓄积沿海创新动能;打造科创平台,构建创新驱动引擎;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渤海新区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助力新发展阶段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

加速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聚焦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通用航空、文化旅游、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大健康、新能源三大重点培育产业,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为主线,瞄准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知名民企,落实“产业链提升计划+承载园区”机制,增强产业根植性和集群凝聚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先进再制造等先导产业,加大和知名高科技企业、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等对接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规,重点培育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一企一策”的靶向指导和服务。鼓励创新型培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进行兼并重组和改组上市,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鼓励技术攻关,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编制“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设研发机构、共享实验设施、共建研究团队,联合攻关。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港口转型升级,蓄积沿海创新动能

重点推进港产融合型码头发展,特别是推动港产融合链条的发展,把专业码头打造为升级版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增强对产业链的吸附力。加快推进矿石、集装箱、通用散货等腹地带动型码头建设,打造雄安新区最便捷出海口,为冀中南、鲁西北等腹地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保障,带动腹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综合物流园、大宗散货物流园、集装箱物流园等港内、港后物流园,放大黄骅港“西北内陆—东南沿海”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工程效应,加快物流园内铁路专用线与国家铁路网互联互通,推动大宗散货“公转铁”,构建以港口为枢纽、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

大力推广煤炭港区生态港口先进经验,强化港口污染防治,建设污废综合利用、船舶油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推动港口由防尘向本质抑尘转变。搭建大数据管控平台,共享共用海运、陆运数据,推动专业化码头实现直取作业方式,提升港口利用率与货品周转率,实现港口智慧化升级。

打造科创平台,构建创新驱动引擎

积极承接科研机构转移,重点抓好南开大学·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之星”(沧州)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等重点转移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落地渤海新区。

针对科研仪器、科技文献(论文)、科技报告等科技成果,建立统一开放的网络共享平台,建立促进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机制,打造科研资源云地图,建立公开透明的成本核算和服务收费标准。对于提供共享科研资源的单位,在其新购重大科研设备和仪器时给予进口税收优惠、补贴等支持,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使用。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检测检验平台,为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等研发制造服务。

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建设国家级中试基地、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中科院微电子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和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实现“京津雄研发、渤海新区转化”。

引育创新人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人才引育市场化方向,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加大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发挥渤海新区民营经济实力强、基础好的优势,加大企业家人才扶持力度和“创二代”人才培养力度。依托产业引智,壮大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若干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人才高地。加强高端人才薪酬激励,设立用人主体贡献奖,激励企事业单位引才。

提升开放水平,便利贸易流通。抓好绿色港口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借势打造雄安新区最便捷出海口,努力建设成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2022-03-31 ——《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渤海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的若干意见》解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020.html 1 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