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
第06版:06

大校支书石炳启

非虚构

当选为2022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火炬手的石炳启 叶润军 摄

田秀娟

不用闹钟,凌晨四点半,石炳启准时起床。

继38年的军旅生涯之后,他又开启了别样的“军旅生涯”。

怕吵醒妻子,他蹑手蹑脚走出家门。

戴着口罩,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身迷彩服,一双胶鞋,标准身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仍旧一副军人做派。

此时的大庄村,静悄悄的,像一个熟睡的婴儿。

阳春三月,街头的树,芽苞初绽,枝上鸟儿啁啾,空气里氤氲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草木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是石炳启永远都闻不够的味道。

他嘴角上扬,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踏着黎明的晨曦,他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眼睛没闲着,脑子也没闲着。

大庄,河间市兴村镇的一个村庄。

石炳启就出生在这里。他排行老八,1978年入伍,从军38载,从卫生员到副师级大校军官,是全村人的骄傲。

时光如白驹过隙。2016年,石炳启退休。2017年,他回村小住时,发现村风不正,人心涣散,矛盾频发,私搭乱建,垃圾遍地,大街成了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

石炳启心里不好受。

村里几次选举不成功。乡亲们,镇里、市里的领导,不约而同地,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他。那些目光,如温暖的潮水,把他淹没。

能力、威望、见识、人脉,自不必多说,他都具备。选择他,是偶然,更是必然。

2018年2月13日,他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退休生活,走马上任,当上了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天已破晓,大庄村从睡梦中慢慢醒来。

脚下的路,早已由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里三纵四横的道路已全部修成水泥路,背街小巷也全部硬化。

以前,村里一到雨季,谁都别想出去。村民苦不堪言。

有一次,石炳启从部队回乡探亲,接到通知,雨夜急需归队。当时,村里的路,除了烂泥,就是大大小小的坑,他急得满村找拖拉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汽车拉出去。

彼时,他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实在不行,等我退了休,我来村里当这个书记。”没想到,20年后,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石炳启上任后,经过走访调查,听取民意,梳理出村子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道路积水、乱倒垃圾、私搭乱建。

经过测算,排水道需要修100多米,最深处3米,工程造价13万元。村里没有钱,怎么办?他大手一挥说:“钱我出,活儿咱自己干。”不请工程队,他带着村民一起动手,最后一算账,只花了5万多元,困扰大庄及周边几个村子的“老大难”20天解决。

年轻人高兴,白发苍苍的老翁和老婆婆更是高兴得难以自持。他们拽着石炳启的手,噙着眼泪,笑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花。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动力?什么是目标?

群众满意就是动力,就是目标!

石炳启一鼓作气,接着解决村里的垃圾问题。没有垃圾点,垃圾到处扔,村里环境脏乱差。他组织人们把多年堆积的垃圾一车一车清理出去,建起固定垃圾点,要求村民必须把垃圾集中扔到垃圾点。

多年养成的习惯,哪那么容易改?

石炳启不怕苦,不怕累,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转,看见乱扔垃圾的,就批评,甚至在大喇叭里广而告之。慢慢地,人们养成了定点存放垃圾的好习惯。

石炳启继续在村里走着、看着,大庄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熟稔于心。

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村里王老爷子家门前。石炳启望了一眼那个绿铁门,心头一热,眼窝湿润了。

王老爷子80多岁了,连续4年当选“五星村民”。

当初,针对房屋私搭乱建,侵占集体土地,石炳启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集思广益,制定出台了《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等19份红头文件。各家墙皮以外的都归集体,该拆的必须拆除。

王老爷子仗着年纪大,偏偏要以身试“法”,在自家房外搭建了一个小棚子。拆了两次后,第三天早晨,棚子又赫然出现。大家哭笑不得,进行了第三次拆除。

三建三拆,老人心里不痛快,石炳启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回家后,石炳启看到自己参军时胸前戴着大红花的照片,眼前一亮,这大红花还是王老爷子亲手给自己戴上的呢。当晚,石炳启揣着照片,带着一瓶酒,去了老人家。几杯酒下肚,两人畅谈起村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石炳启说:“当年,我参军,您给我戴上大红花。我希望将来也能给您戴上一朵大红花。”

从那天起,老人不仅再没有私搭乱建,还带头支持村里的各项事务。“老八不图啥,谁不支持他,我坚决不干。”

为了提醒自己,处理事情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杯水端平,石炳启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把尺子和一个杯子。

不到一个月,村里收回40多亩闲置土地和15亩荒废地,建起青年林、花园、游园、多功能灯光球场等休闲健身场所。

后来,村里筹建大庄片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主动捐出祖辈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宅基地。

因为表现突出,老人被选为村民代表,连续4年当选“五星村民”。石炳启亲手给老人戴上大红花,老人激动得脸上浮起一抹红晕。

尽管春寒料峭,一想到这些,石炳启心里暖融融的。

他继续走着,从大街,走向小胡同。

现在的大街,几乎一尘不染,但是小胡同、小旮旯、小树林,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他都要“巡视”一下。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当初,他就知道,仅把村容村貌提升了,还远远不够,得把人心聚起来。

他每周召开一次班子议事碰头会、一次村民代表会,举办一次党员活动,每半月给全体村民上一堂政治课。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也不讲大道理,都是些通俗易懂的事。围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举实例,村民听着上瘾。

春风润雨,润物无声。一颗心感染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一股暖流,在大庄村,蔓延着。

文明的火种,经大庄村的风一吹,火星四溅。

村民觉悟提高了,心聚在了一起。

村里实行争星夺旗的奖励制度,到年底,召开全体村民表彰大会,评比优秀党员、星级好村民、好儿媳等。

村里成立了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村青年先锋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村民爱心帮扶队等各类爱心群体。只要村里有活儿,大家一起向前冲。

村里安装天然气,134台天然气壁挂炉和灶台需要装运回村、分发到户,消息发到先锋队工作群,25分钟,人员集结到位,不到一小时,轻松完成。

村里修路,要向两边拓宽3米,需要征用20多户村民的田地。村里没钱,补偿多少,什么时候补偿到位,都没有明确。但是村民就是信任他,该移树的移树,该让地的让地,划线、签协议,4个小时全部完成。

前些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石炳启每天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村民也不含糊,站岗执勤、封堵路口、喷药消毒、协助核酸检测、给村民配送物资,踊跃报名,纷纷上阵。爱心队伍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士兵。

大庄村做到了核酸检测率、户户消杀率、村民生活保障率、村民防控参与率4个百分之百。

多么可亲可爱可敬的乡亲们呀!石炳启在心里感慨着。

石炳启从小胡同走回大街。

路边的健身场上,有大人在锻炼,孩子在玩耍。看见他,都热情地打招呼,孩子甜甜地喊一声“书记爷爷”,他美美地应着。

他照例来到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楼前,转上一圈。党群服务中心,两层,建筑面积670平方米,楼前有宽敞的广场,美丽的池塘,池塘四周是漂亮的栏杆。这里原来是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和废弃的坑塘。

石炳启拐过两条街,走向村口的进村花园。15亩地的进村花园,高低错落的植物,摇曳在一片春光中,洁净鲜嫩,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以前这是27户村民的自留地,后来成了大垃圾堆。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人人掩鼻而过。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进村花园旁边,就是村民的菜地、苗圃地和蔬菜大棚。有起早的村民,来地里忙活,准备春播。石炳启与村民攀谈起蔬菜种子的改良和蔬菜的销路。大庄村是个农业村,村民的收入来源是蔬菜和苗木。他多次带领村民去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走入苗木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了解需求和行情。他还主动当起大庄村苗木和蔬菜的代言人,为村民寻找销路,使得树苗、蔬菜一路畅销。

再往村外望,就是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了。2019年,石炳启借上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会,筹资建成两层的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这里将成为大庄及周边村庄的农产品展示直销、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进入河间市场的新平台。因为,他不仅是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担任着大庄村、古寨村、南李子口村等7个村的党总支书记。7个村一起发展产业,互利共赢。

短短4年,大庄天翻地覆。实在难以想象,4年时间,石炳启投入了多少心血、精力和智慧。在外的乡亲回家时,看着这全新的家乡,瞠目结舌,热泪盈眶。

他把大庄,变成了花园。

大庄把他,变回了农民。

回首来时路,苍苍横翠微。

此生,如果再让他选择,他依然会一千次一万次地选择大庄。无怨无悔。

整个村子“巡视”了一遍,石炳启一看手表,已经快9点了。他急忙往家走。回家晚了,老伴儿准闹脾气,嫌他不喝水不吃饭就往外跑。

当初,老伴儿鲁媛坚决不同意他回村任职。他一个人从北京回到村里,老伴儿留在北京。后来,老伴儿实在不放心,只好妥协让步,拎着大包小包回到村里,做起贤内助。

从没在农村待过的老伴儿,如今,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养鸡、养羊、种菜、种花,干得有声有色。从当初的不支持,到现在成为坚强后盾;从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夫妻俩在大庄,闺女一家三口在北京。4年,石炳启有事回北京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0天。不管闺女、女婿、小外孙如何费尽心思,进行“花样”挽留,他都是速去速回。因为看不到他,村民心里不踏实。

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4年,1400多天,他每天早晨“巡村”大约两万步。每一步都是忙碌紧凑的,每一步都是认真思考的。

下一步的计划,他早已胸有成竹。一是大庄村一带做的豆腐小有名气,他准备以此为依托,建一个豆制品厂;二是发展建设蔬菜暖房;三是发展苗圃种植,承接绿化施工。此外,他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建一个新民居小区,把7个村都迁过来,成为花园式的乡村。

村民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他们常常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悄悄地放到石炳启家门口。有时是一把豆角,有时是一把油麦菜,有时是一把生菜。他们用朴实又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老书记的拥护和爱戴。

愈到晚年,石炳启情愈深,志愈坚,心愈烈,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大庄,奉献给了大庄。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北京十大军休榜样”“河北省道德模范”“燕赵楷模”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受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还被选为2022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火炬手,参与了奥运火炬传递。

他始终认为,所有的荣誉都代表着过去。征程还将继续,什么叫夙兴夜寐?什么叫披肝沥胆?什么叫焚膏继晷、兀兀穷年?都是此时此刻的石炳启。

石炳启推开家门,传来老伴儿嗔怪的声音:“也不看看几点了,还知道家来呀?”

石炳启笑了。

抬头,一轮朝阳渐渐升起,到处金灿灿的。

那是大庄村的未来!

2022-04-01 非虚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137.html 1 大校支书石炳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