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周 洋
“2022年冬残奥会正式结束了,有了这次经历,我永生难忘,让我更积极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3月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肃宁籍运动员王若,仍在隔离期间。在回顾参加冬残奥会历程时,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
北京冬残奥会上,王若代表中国队共参加了包括短距离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站姿(女子6公里、10公里和12.5公里)4个比赛项目。虽然都没能获得奖牌,但这位乐观的“00后”小姑娘仍然非常开心。“这次备战参赛,我已经享受到了拼搏努力的过程。对于我而言,就是最珍贵的人生经历。”她说。
天使虽折翼
意志比金坚
今年19岁的王若是肃宁镇员庄村人。她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先天发育障碍导致右单前臂缺失。
“妈妈我的手呢?我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小时候,王若问妈妈最多的话就是这句。每次妈妈都含着泪说:“孩子,咱在身体上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通过努力,一定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好的成绩。”
王若从小就格外懂事,不挑吃穿,同学扔掉的铅笔头她捡起来接着用,方格本写满了擦掉重新写。父母出去打工,她就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麦收时,自己去房顶摊晒麦子,傍晚再堆起来;秋收时,跟着爸爸妈妈把玉米一点一点提到房顶。
2016年9月,王若小学最后一个暑假,妈妈接到市残联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彻底改变了王若的人生。在肃宁县残联的推荐下,经过几轮考核,王若被选拔为残疾人滑雪运动员。并去东北地区集中培训。
训练是残酷的,摔倒是常有的事,脚趾头、膝盖、裤子都磨破了,脚趾头肿得跟胡萝卜一样。
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王若从开始的不敢滑到最后熟练掌握了各项技巧。
2017年,王若成功参加了河北省残疾人越野滑雪队。后来,她又从事冬季两项站姿训练。她反复琢磨射击技巧,不断调整滑雪后自己的呼吸与射击的频率,最终熟练掌握了要领。
此后,她不断在国内国际赛场上取得佳绩: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她获得1金3银的好成绩;2020年残奥会越野滑雪亚洲杯比赛中,她获得1银1铜的好成绩……
刻苦备战
参加北京冬残奥会
王若心中始终有一个“奥运情结”,尤其是2022年冬残奥会在自己的祖国举办,更坚定了她要去奥运赛场上闯一把的信心。
为了在北京冬残奥会取得佳绩,王若一直刻苦训练备战,有时候一个星期才跟家人打一个电话。“那时候很紧张,就是训练场、食堂、房间三点一线的那种,训练量比较大,一天要滑40公里左右的训练量。”王若说,元旦过后,她和队友一起来到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加紧进行最后的备战。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了。从3月5日到11日,王若在7天时间里相继参加了冬季两项站姿和越野滑雪等4个比赛项目。这都是非常消耗体力的项目,虽然拼尽全力,王若还是遗憾没能获得奖牌。但她看到队友获得了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还是非常高兴。
王若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国际体育盛会,心里有些紧张,没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状态。“通过比赛,也知道自己和国外运动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以后会继续刻苦训练,尽量补强自己不足的地方。”她说。
3月13日晚,王若参加了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场内,小姑娘用手机定格下了现场一个个瞬间,她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在自己国家参加一场冬残奥会,我特别知足,特别激动与荣幸!”她说。
结束了北京冬残奥会的征程后,王若一直在北京进行隔离。
王若说,等疫情结束后,她要回家给父母一个拥抱,尝一尝妈妈做的菜肴,一家人享受团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