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前,建成并对外开放不到一年半时间的献县博物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文物征集公告。
短短几个月,献县博物馆就收到了76件来自当地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捐赠者的传家宝,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汉代。
博物馆里
特殊的清明祭扫
清明节前的一个早晨,邓中伟早早来到献县博物馆,他是这里的馆长。
由于疫情原因,最近一段时间,博物馆没有对外开放。但这一天比较特殊,邓中伟特意为一家人打开了博物馆的大门。
他要等的,是来自献县临河乡富庄村的巩大中一家。
巩大中是晋察冀边区二级战斗英雄巩书良的儿子,也是献县博物馆最早一批的捐赠人。献县博物馆对外开放之初,他便将父亲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一件武器捐了出来。这件武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跟随着巩书良,也是他生前留给家人的唯一一件物品。
在巩大中心里,父亲始终是他们一家人的骄傲——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八路军野战队三纵队的一员,参加过杜凌花伏击战、段村伏击战、火烧八里庄等280次大小战斗,缴获敌步枪83支、手枪4支、炮3门、掷弹筒1具,5次立功,其中立大功一次。
也正因如此,在巩大中眼里,这件武器不仅见证了父亲浴血杀敌的身影,更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次次帮父亲脱离险境。“爹去世后,我们一直把它当作传家宝看待。对我们来说,这件武器就是爹的化身,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说说话。”
可即便如此,当得知献县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消息后,巩大中还是第一时间捐了出来。“这件武器见证的不仅是父亲的一段经历,更是国家和民族的一段历史。捐给博物馆比留在我们手里更有意义。”巩大中说。
“我们在收到这件红色文物的同时,也得知了巩大中一家每年清明节都会借助这件红色文物缅怀亲人。”邓中伟说,为了感谢巩大中一家人的支持,便在清明节前夕,邀请他们来博物馆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祭扫。
每位捐赠人
都是文化与历史的传递者
如今,在献县博物馆,由当地各界人士捐赠而来的文物还有很多。除一部分红色文物外,还有陶器、瓷器、钱币等多个门类,以及部分反映献县人文历史的当代艺术品。
“短短4个月,我们共收到30多位捐赠人无偿送来的76件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年代最久的可以追溯到汉代。献县博物馆成立时间短,得益于广大捐赠人的无私帮助,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献县历史将会起到很大作用。”邓中伟说。
在邓中伟看来,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愿意无偿捐赠,除了献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大批文物收藏爱好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接收捐赠的同时,几乎每一位捐赠人都表达过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我们十分感谢这些捐赠人。保护文物,传承文物,当文物从私人收藏空间进入到公众视野,它便从单纯的赏玩、收藏功用中升华出来,继而具有了传承文明、反映历史的作用。透过这些文物,我们得以了解历史,得以进一步厘清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去回顾和认识我们自己以及这片土地。”也正因如此,在邓中伟眼里,每位捐赠人都是文化与历史的传递者。
邓中伟说,他们将会以本次捐赠为契机,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将更多更好的馆藏通过实物展示、数字化处理等方式展示出来,弘扬捐赠者们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共鸣。“希望参观者能从这些收藏品和捐赠者身上读到感动,更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邓中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