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与“公务员热”“考研热”等现象并存的,还有各行各业的“考证热”。
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些考证培训班一边贩卖就业焦虑,一边打着“包过”“包就业”等旗号,勾勒“一证在手,吃喝不愁”的画面。实际上,培训机构口中神乎其神的证书,有不少都是巧立名目的“鸡肋”,并没有什么含金量。消费者在商家的诱导下,缴纳了高额的培训费,到头来发现自己原本寄予厚望的“黄金培训”,竟然上出了“野鸡大学”的感觉。
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考取证书、赚取外快,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其实培训机构的宣传手段并不高明,只不过有些人太过急功近利,才会上了商家的当。这样的交易当中,消费者固然缺乏理智,但存在欺骗性质的培训机构是如何流入市场的?那些“代考包过”的证书又是怎样操作的?从监管的角度,职能部门应当加大排查力度,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扼杀这些非法机构的生存空间。
鸡肋证书尚且是消费者的“智商税”,而有些的确可以敲开市场大门的证书,也存在“速成”“包过”的现象,拿证者未曾充分掌握相关的技术就“持证上岗”,无疑给相关行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之前有媒体报道,在按摩、美容、家政服务、货运等领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参加培训者不过练习了几天就“赶鸭子上架”,甚至有的证书直接就可以花钱买到手,如此“技工”,怎么可能提供专业、到位的服务呢?
无论什么证书,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想要增加就业增收的筹码,最终靠的不是标签,而是能力,那些浑水摸鱼的“划水者”,终将遭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