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齐桥镇齐桥村的齐英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小时候,他通过一张历史课本上的插画开始与甲骨文结缘,经过40多年的努力,写出了一幅幅优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他说:“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载体,写好这种文字,也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出一份力。”
齐英今年53岁,从小就爱好书法。“汉字方方正正,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写出来,有种美的享受。”齐英说,一看到有好的文字图片他就两眼放光,忍不住模仿着写写。
小学三年级时,一页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插画瞬间让齐英着了迷。“这种象形的文字就像图画,写一个字就像是看一个生动的场景。日,是太阳,甲骨文写起来先画个圆,中间再点一个点,就像太阳放射光芒;禾苗的禾字,用甲骨文写出来就像是一株小禾苗……”现在,齐英还清晰记得当时老师给他们讲甲骨文的场景。从那之后,他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甲骨文是由刀锋锲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习练不是一时之功。齐英决定,先在硬笔书法的练习上下足功夫。他一边学写简体汉字,一边去书店借书,寻找甲骨文相关资料,然后对应着简体字,模仿学写甲骨文。三年时间,齐英就记住了不少简单的甲骨文字。
小学毕业后,齐英因为家庭原因没再继续上学。他不仅干农活,也做多个工种。“甲骨文写起来有灵气、有生气,写完后很舒服。”齐英说,无论多么劳累,写甲骨文都是他最好的放松方式。他买来了许多甲骨文字帖、书籍自学,书桌上的这些书已经被翻得破破烂烂。
2016年,泊头市齐桥镇书法家协会成立,好多书法朋友都推荐齐英带着作品去协会展示。刚到协会时,协会里的王永林让齐英写几个字看看。齐英的字刚劲有力,王永林忍不住连连夸赞,不仅邀请齐英加入协会,还成了齐英的老师,指导齐英硬笔书法的笔体和字体架构,提供了许多准确的甲骨文资料。
有了专业老师,齐英甲骨文的书写也有了长足进步。“齐英,你展览的书法作品被人看中收藏啦!”一位朋友对齐英说。听到有人收藏他的作品,齐英很高兴,更鼓足了写甲骨文的劲头。沧州各地一有书法作品展,齐英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展,由此获得了更多认可,还有人向齐英“拜师”,学写甲骨文。
平日里,齐英还会参加朋友们举办的笔会,同大家一起交流书法心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这些场合,将甲骨文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它是汉字最早的雏形,反映了中华文明历史。”齐英说,学习书写甲骨文的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殷商文化书籍,深刻体会到古文字对文明传承的作用。
如今,书写甲骨文已经成为齐英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喜欢写甲骨文,把甲骨文字写好,就是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齐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