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1日
第07版:07

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名单于日前发布,其中,河间打造婚俗改革实验区从15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这也是沧州市唯一入选案例

移风易俗谱新曲 河间再添新品牌

李瑞存

河间市“零彩礼”“云”集体婚礼

婚事简办新风尚

“零彩礼”新人在宣读《结婚誓言》

河间市第三届“5·20”零彩礼集体婚礼

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

近年来,河间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创新探索移风易俗做法,通过完善机制、示范引领、宣传带动、社会总动员等行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广大青年婚恋观得到提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成风尚,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零彩礼、低彩礼、婚丧嫁娶简办典型频出。

河间市先后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移风易俗“最美家庭”发布会。河间北京商会设立“亲情联谊小组”,专门解决河间籍在京创业未婚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环河间城区的九乡镇还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联合会”,制定《九乡镇红事参考标准》《九乡镇大龄未婚青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新路子和有效解决大龄青年婚恋难的好办法。

凭借在破除婚丧陋习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河间市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并先后在省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现场会和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部署会上作典型发言;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第7期《乡村治理动态》专题简报中,以《河间市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乡风建设》为题,向全国介绍推广河间经验。

三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走深走实,河间城乡的婚丧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风易俗 建章立制

今年农历正月初八,河间市沙河桥镇迎来了虎年第一对“零彩礼”小夫妻:西旧馆村王鹤海、东旧馆村李美丽喜结连理,拿到了属于他们的“红本本”。一对新人婚礼新办、简办、零彩礼,为沙河桥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开了个好头,也为河间市打造婚俗改革实验区添上亮眼的一笔。

同样,在沙河桥镇罗位村,村民邢思琪办了婚事,婚礼由村党支部书记罗全富客串主持,村里的志愿者一起动手置办了4桌酒席。虽然一切从简,但热热闹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罗全富对这几年河间市移风易俗政策的推进力度深有体会:“以前婚丧仪式,总有人家好面子、攀比心重,大操大办。现在市里有文件,乡镇有指导,村里有村规民约,办婚丧仪式提倡简单、方便,大家伙儿都积极响应。”

沙河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惠颖表示,沙河桥镇不断弘扬新时代新风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风俗,仅3年时间,全镇就涌现出“零彩礼”“低彩礼”“退彩礼”新人109对。希望更多准婚嫁青年加入到“零彩礼”队伍中来,弘扬文明新风。

2018年12月,河间市召开千人移风易俗推进大会,对市、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严格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红白喜事操办等事宜,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全市639个村(居)全部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设立红白理事会办公室,通过法定程序,选出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任会长和会员。

河间市还制定《关于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随后又制定《农村“两委”移风易俗工作机制》,建立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事前走访、相互沟通、办事承诺”机制,要求理事长在青年谈婚论嫁初始就进行家访,同时与婚嫁对象所在村的理事长对接会商,形成共识,使双方自愿做到婚事简办。

政策一出,各乡镇、村居随后行动起来。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打破陈规旧俗,制定红白事改革制度、倡导红白事简办的做法,成为学习的典型。该村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规定:“白事严禁设酒席,红事最多设3桌”。

“乡亲们的思想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就通过大喇叭广播、微信群动员等方式宣传,循序渐进地让村民慢慢接受。”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感慨地说。2018年年底,大庄村重新整合了红白理事会,拟定了第一份村规民约。

沙河桥镇西旧馆村全体党员一致同意白事简办,宣传厚养薄葬,要求村民办白事的各项支出不超过1.5万元,不搭戏台。

婚丧嫁娶 一切从简

2月18日,河间市妇联主席裘丽在市婚姻登记中心为姜德善和许欢欢、周兴旺和张紫君两对“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并送上新婚礼包,祝愿两对新人喜结良缘、百年好合,携手共创文明幸福家庭。

在现场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新人在庄严的国徽下宣读《结婚誓言》,未来无论顺境逆境,都要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颁证仪式结束后,新人在签名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表示将积极倡导简约、时尚、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婚俗新风,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通过自己的奋斗,迎来美好新生活。

新人许欢欢表示,这种文明现代的婚礼仪式,对于自己和爱人来说,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以后他们会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为了美好富裕的生活一起奋斗、白头偕老,幸福一辈子。

疫情期间,大黄务村的唐朝振、杜艳美举办了一场新颖别致的“云婚礼”,在当地传为美谈。3月18日,是唐朝振和杜艳美提前订好的婚期,谁知正赶上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们决定不给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添麻烦。婚礼当天,这对新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举办了“云婚礼”,并邀请亲友们在直播间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他们还将节省下来的部分婚宴费用买来防疫物资捐给村里。“我既是新娘又是主持人,这样的婚礼很特别也很有意义。”杜艳美说,这场“云婚礼”将成为她美好的回忆。

为宣传移风易俗,河间市连续三年举办“5·20”零彩礼集体婚礼,为“零彩礼”新人推出免费体检、婚纱摄影、爱心商家奖品等一系列奖励政策。而每年的“七夕”“国庆”“元旦”等重要节日,都固定作为给“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证的时间。2021年以来,河间市共为这样的200余对新人颁发了结婚证。

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促进婚俗改革中,河间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充分发挥良好道德风尚的示范引领作用。如节省下鞭炮钱捐献给河间第一个党支部的小夫妻付广森、钟琳,大庄村“零彩礼”姑娘石静,主动退回18万元彩礼的沙河桥镇新娘杨蕊,先后成为群众身边可感可触、可敬可学的移风易俗带头人,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与此同时,丧事简办之风,也正在推行。束城镇大管德村严格按照村规民约,丧事简办,节约开支4万余元。北石槽乡积极培树婚丧嫁娶新风,全乡15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村按照乡镇制定的红白事办理标准,根据实际制定本村具体标准,并以移风易俗倡议书、红白事村规民约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村民自觉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丧事简办逐渐形成风气,以前办丧事的人家总怕村里人说简办是对老人不孝顺,现在村里立了规矩,有红白理事会监督把关,闲言碎语便没了市场。

同时,河间市还将各乡镇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落后乡镇和村点名批评……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精神火种,以燎原之势,燃遍了河间城乡大地。

文明风吹 彰显成效

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红白理事会常务会长王秋杰介绍,以前村里“讲究”的人家结婚,提前六七天就要开宴,双方先各自请亲朋轮番到家吃饭,婚礼当天再办婚宴。“新郎家在婚礼前,要接亲访友,还要请乐队跟着敲锣打鼓。现在村里办婚事简单热闹,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安排志愿者进行服务。一场婚礼,有几十斤肉,再来点菜、水果就行了,烟酒也比以前省不少。”王秋杰说,大庄村婚宴以大锅菜为主菜,里面有炸丸子、肉片、片粉等,再配上现蒸的馒头,吃着顺口踏实,一桌菜成本也就二三百元。

“几年前还听说过十几万元的彩礼,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零彩礼’。女方不要彩礼,村干部在婚礼上还要对其表彰。现在要高彩礼反而会被村里人‘念叨’。”罗位村村民罗晨说。

沙河桥镇西旧馆村党支部书记王秋来说:“以前婚丧仪式流程多、消耗大,比如家里有丧事,按照老风俗要搭台唱戏,搭个戏台得千八百元。甚至有人家请杂技团、舞狮队来表演,一场价格在5000元以上,比普通的戏班子还要贵,现在这种现象基本看不到了。”

据统计,2019年以来,河间市共有679对“零彩礼”新人结婚,1万余对“低彩礼”新人结婚,每桩婚事花费平均减少10万元。每桩丧事花费则平均减少1.5万元。

婚俗改革 纵深发展

河间市研究制订了《婚俗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将婚俗改革实验工作列入全市年度大事实事,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实抓好。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婚俗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路上,河间一往无前。

搭建工作平台。依托诗经公园,全新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一流、格调高雅、独具特色的婚姻登记中心,创新婚姻登记阵地。婚姻登记中心设置婚姻登记区、婚俗文化展厅、颁证厅、喜事汇、婚姻家庭辅导室、档案室等多个功能区,将诗经文化与新时代婚俗文化有机融合。建立“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组建“公益红娘微信群”,开发“青春有约”婚恋交友小程序,成立“瀛海缘”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中心,创设诗经公园“相亲角”,打造公益服务平台。举办相亲交友、集体婚礼、文明家庭故事汇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提倡零彩礼、引导未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

培育工作队伍。组织公益红娘、优秀妇女干部、优秀妇女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心理咨询师、婚庆或婚恋服务机构负责人等组成河间市婚姻家庭协会,通过举办各种辅导、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所有村(居)建立红白理事会,规范组织架构,配强骨干力量,完善组织章程和各项制度。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招募具备心理辅导、文化宣讲、生活技能培训等特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加入“瀛海缘”婚恋服务中心,为有需求的未婚青年做好婚恋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制定“双帮扶”措施,对学历较低、生活技能不高、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未婚大龄青年实施“牵线搭桥”“技能培训”双帮扶。全面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开设“新婚课堂”,帮助当事人做好进入婚姻状态的准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宣传活动。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不同类型婚礼办理的程序仪式、服务内容、操办规模、待客范围、席面标准和礼金数额等,大力倡导树立节俭结婚新风。

修订村规民约。要求各行政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觉遵守。

规范仪式仪规。创新结婚登记颁证服务,让结婚领证过程更加隆重、更具仪式感。规范“中式”“西式”婚俗礼仪。邀请婚俗研究者、诗经文化爱好者、红白理事会会长代表、婚庆公司司仪等主持婚礼,探索研究文明简约、格调高雅的“中式”“西式”婚俗礼仪。提倡使用“中式”婚俗礼仪,简化婚礼流程,压缩办婚成本,厚植中华优秀礼俗文化内涵,摒弃封建迷信、低俗婚闹等婚俗陋习。

推广新型婚礼模式。倡导举办简约文明、喜庆热烈、绿色时尚的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让新人充分感受婚礼的庄严和神圣、婚姻的承担与责任。通过政策引导、多维联动、全民参与、律礼互动,采取搭建平台、培育队伍、创新模式、完善制度、规范礼仪等措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被有效遏制,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成为社会主流。婚俗改革之乡已成为诗经故里、文化河间的又一张新名片。

2022-04-11 李瑞存 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名单于日前发布,其中,河间打造婚俗改革实验区从15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这也是沧州市唯一入选案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941.html 1 移风易俗谱新曲 河间再添新品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