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9日
第02版:02

乐做贫困学子的“摆渡人”

——记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助人为乐好人李国荣

本报记者 康学翠

夜幕落下,李国荣的古文小课堂准时开讲,在一个名为“古文化”的微信群里,他提出问题:“《读通鉴论》卷七中记载:祸重于相引,而相害者为轻;害知御,引不知避也。同学们怎么理解?”“叔叔,我的理解是:人最大的祸害不是有人故意加害于你,而是你被人牵着走而不自知。有人故意加害尚且知道抵御躲避,进了别人的坑里就迷失了自我。”“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看着同学们的热议,李国荣欣慰地笑了。

“古文化”微信群是李国荣今年刚建的,群成员是他和绿色助学NGO爱心组织中的同学们。李国荣说,这是他“双救”助学模式的一种延伸。

家住泊头的李国荣自2000年开始助学,时间久了他发现,对贫困学生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够。2010年,他和4位民营企业家发起助学组织——绿色助学NGO,开启了物质和精神的“双救”助学模式:资助寒门女大学生,视家庭贫困程度,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至8000元不等,直到本科毕业。因这些孩子成长环境特殊,或孤儿、或单亲、或父母残疾重病,与人交往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李国荣还给予她们关心和引导。

成立助学组织12年来,李国荣信守承诺,每年的助学活动仪式上,他都会说一遍自己的手机号,嘱咐孩子们记住:“我24小时开机,有事一定要给我打电话!”12年过去了,参与资助的爱心人士达70人,受助学生共计154人,辐射沧州11个县(市、区)。这些年,154名学生就读的大学,李国荣几乎都去过。他们读书、就业、恋爱中遇到任何问题,李国荣都帮忙解决或给予中肯的建议。虽然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李叔”,但在孩子们心中,李国荣更像父亲。

去年,李国荣在走访贫困学子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成效显著,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明显减少,同时他也发现年轻人爱读书的不多,太过浮躁。李国荣决定延伸“双救”助学模式,除了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外,还要进行“文化助学”。

这个决定不是突发奇想。李国荣自幼博览群书,喜欢读书写作。11年前,他潜心研究古文字、古文化,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读书先读史,读史先读经,读经先了解古文字。他认为,传统文化极具魅力,对年轻人的言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建“古文化”微信群后,李国荣用古文字解读同学们的姓名含义,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李国荣从不推荐阅读书目,只在群里就某篇文章的某些段落或某个文字进行解读,让大家参与讨论。他说,大家的阅读基础不一样,推荐书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在群里共同学习,大家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书目,这样更好。

谈到“古文化”微信群的互动,李国荣非常满意:“学习氛围非常好,孩子们讨论很积极、很踊跃,都说思想源于交流碰撞,这样的学习方式比照本宣科好。”

据了解,截至目前,受资助的154名学生中,已有百余人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各行各业尽职尽责,有些人已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李国荣说,加强文化学习,有了文化的根基,更利于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对社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这才是新时代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2022-04-19 ——记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助人为乐好人李国荣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4742.html 1 乐做贫困学子的“摆渡人” /enpproperty-->